创新驱动,托起苏南产业高地

05.02.2015  11:40
              似不起眼的石墨烯,2010年让两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眼下又在常州演绎起新的产业传奇。从全球首款手机用石墨烯电容触摸屏,到年产3万平方米石墨烯透明导电薄膜生产线,再到全国首条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生产线,一大批世界级石墨烯高端人才汇集常州。             一座“东方碳谷”在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初露峥嵘,这就是科技创新带来的神奇魅力。近日,本报采访组走马苏南一个个高新园区,充分感受到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给苏南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带来的强大推动力,也感受到了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底气和优势。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造就区域创新能力“六连冠”           “苏南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苏南坚持不懈探索创新的最好回报。”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党工委书记王翔兴奋地对记者说。             回首江苏推进自主创新的历程,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苏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科技兴省、科教兴省战略;进入新世纪以来,又提出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进而把创新驱动战略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确定为基础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之路扎实而清晰。这使苏南的创新发展赢得了机遇,激发了活力。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全省专利申请数占全国的1/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国的1/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的1/9。去年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在北京发布,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再次问鼎,实现“六连冠”。其中,苏南地区毫无疑问成为顶梁柱。目前,苏南5市均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2.6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苏南高新区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的研发载体达200多家。             科研资源正在加速向苏南集聚。如今,不仅诸多省内高校到苏南地区创办各类研发机构,一些国际科教机构也纷纷将目光投向这片创新热土。走在苏州工业园区仁爱路,映入眼帘的是一所所大学,既有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熟悉身影,还有新加坡国立大学、美国代顿大学等国际来客。细数之下,不足千米的马路两旁云集24所国内外名校,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区”。             常州科教城“创客九号”茶吧内,创新创业人士坐而论道,氛围热烈,令记者不忍上前打断。常州市委常委、科教城党工委书记徐光辉介绍,常州科教城科技人才总数超1.6万,平均每天增加2.63件专利,还与英国、以色列等国合作建立6家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专业机构。             科研机构530多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10个、科技人员总数达810万人……苏南各地创新资源不仅有厚度,更有活跃度。产学研劲头足了,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强了,成为鲜明导向。           “你可能都不相信,搞地理的人都忍不住到我们这来搞产业了。”苏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说,苏州新区通过各种形式牵手大院大所,借力高端创新源,提升区域创新能力,除了中科院地理所首次走出京城落户于此,已有中科院苏州医工所、浙大苏州工研院、中国兵器集团214所等70余家“大院大所”进驻。             创新时代,精彩无限。国电南瑞党委书记王长宝介绍,南瑞的电网自动化控制系统除了用在国内外许多大电网上,目前延伸到轨道交通监控系统,已覆盖全国50多条轨道交通线。             科研机构争先“下海”,各类人才扎堆创业。无锡530人才计划、苏州姑苏人才计划、南京紫金人才计划等引才品牌享誉海内外,苏南地区创业类国家“千人计划”人才接近200人,占全国27%以上。             融合产业优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更有底气             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比,苏南因为产业发达,转型升级意愿强烈,对自主创新的渴求更加强烈。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可以与现有产业紧紧融合,通过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实现产业高端化。”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认为,苏南经济发展历来走在全国前列,现在又比别的地方较早经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一旦拓出一条创新路径,将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样本。             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是把原来产业推倒重来,而要充分利用现有产业优势。这一点,苏南人想得很明白,也底气十足:苏南以不到全国0.3%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6%以上的经济总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的2.6倍,多个县(市)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前10名。             园区经济更是苏南发展的一大特色。放眼苏南,“一小时都市圈”基本形成,就在这样一个不大的地方聚集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拥有超过5万家科技型企业,销售额超千亿元、超百亿元的企业100多家,贡献全省六成以上新兴产业产值。             产业优势给力自主创新。常州市委书记阎立说,这几年,常州走出去、请进来、搭平台,把本土企业资源与外来创新资源“嫁接”起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中科院医工所所长唐玉国告诉记者,选择苏州高新区就是冲着苏南一带的产业基础来的,科研成果能够快速与市场实现对接。           打产业牌,苏南人的底气不仅仅来自先人一步建立起的产业比较优势,更有错位发展的优势,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谋求突破。           “苏南各家高新区产业辨识度要高,才能让创新资源有序配置。”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闵一峰说,南京高新区紧紧抓住软件与电子信息集聚创新资源。苏州高新区则在新兴产业选择上,有意识错位发展,提出打造医疗器械、电子信息、新能源、轨道交通四大千亿级新兴产业。             超前谋划布局,抢占世界高新产业的前沿阵地             如今,在世界科技创新的版图上,处处有苏南身影,始终有苏南一席之地。             在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苏南已构筑起产业高地,正积极面向全球部署产业链发展所需的创新链。             对此,苏南人敏锐地感到,必须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在新的竞争“赛场”建设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导一些“赛场”建设。谈起石墨烯产业的发展,有人曾问,常州当初闯进这个领域,是否有点赶浪头?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刘志峰的回答是:“材料是工业之母,石墨烯将引发产业变革,等真正成熟应用起来了,机会还能留给常州?”           创新,常常高处不胜寒,物联网的发展就是例证。2009年无锡将物联网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质疑声不断,原因之一就是没有找到成熟的应用模式。因为概念新奇,各地纷纷跟风。可无锡不为所动,脚踏实地围绕当地发展需求,在现代农业、智慧家居、智慧医疗等领域做出了一批成功案例。记者看到,物联网如今成为无锡百姓的“日常伙伴”,菜场、马路、家庭、景点,随处可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产业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与自身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结合,传统产业也能高端化发展。”镇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冬生介绍,镇江重点发展特种船舶,市场占有率已稳居全国第一。           “做核酸,到昆山”,在业界已经叫响多年。昆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健说,虽然小核酸暂时看不到产出,政府也投入不少,但对苏南来说,应该有志气和担当关注认准的前沿技术。             纵观苏南,经过多年的创新发展,各地形成了自己的“拳头”产业。“纳米看苏州”、“石墨烯到常州”、“物联网在无锡”、“南京有北斗”……不仅在全国业界叫响,相关技术领域甚至有了国际话语权。             “你看,这款牙科治疗床相当于汽车界的‘宝马’、‘奔驰’,我们实现了国产化,售价降低50%。”在苏州高新区医疗科技产业园的展厅,高端器械夺人眼球。园区常务副总经理顾海明介绍,我们青睐医疗器械,是看到了巨大的发展前景,美国医疗市场器械与药品消费额比例为1:1,中国为1:5;去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美国、欧盟、日本分别占39%、26%、13%的市场份额,中国仅占4%。             产业支撑、技术引领,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正迎来激情燃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