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
“十二五”以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列,与“十一五”期末相比,10大类创新指标实现较大幅度跃升。
前不久,江苏召开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会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江苏省有哪些具体做法?还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社社长王志学与江苏省省长李学勇进行了对话访谈。
王志学:据了解,前不久江苏专门召开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会议。请问李省长,这次会议召开的背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李学勇: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有力促进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发展。
去年12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指导工作,是江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总书记殷切希望我们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力争在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要求总纲领,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总书记还强调,江苏要用好科教资源丰富、研发力量雄厚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优势和机遇,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切实把创新抓出成效。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江苏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全面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
王志学:江苏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您能否介绍一下江苏在建设创新型省份方面有哪些主要做法?
李学勇: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上下特别是科技战线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工作中,我们主要抓了5个方面:一是摆上核心位置。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全局的核心战略,加强整体部署,明确发展重点,落实关键举措,将创新驱动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从近年来市(县、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报告来看,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容都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在全省形成了广泛共识。二是把握主攻方向。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强重大创新产品应用推广,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将其作为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着力点,深入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和“万企升级”行动,努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在企业、科技服务覆盖到企业、创新政策落实到企业,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四是突出人才支撑。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凝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积极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鼓励人才自由流动组合,引导人才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服务,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机制。五是优化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开展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强化基层基础,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发挥高新区示范带动作用。完善创新布局,加强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促进区域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王志学: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江苏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创新型省份建设再上新台阶,请问这方面有什么新的考虑?
李学勇:通过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感,创新驱动是建设新江苏的强大动力,转型升级是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之举。面对“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使命和任务,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趋势和变化,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孕育兴起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必须更加突出发展动力机制的转换,必须更加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江苏是经济大省,但总体上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产业结构链条的中低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支撑江苏经济发展的因素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人口红利已处于上限,不少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发展动力机制需要加快转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突出创新驱动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我们要遵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进一步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为新常态下实现经济行稳致远、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新动源。
王志学:我注意到,您刚才提到要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两个方面同步发力。请您先介绍下江苏如何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李学勇:我们将从6个方面加大力度,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以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为着力点,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采取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的举措,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注重加强企业研发能力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促进企业与高校院所的深度合作和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整合,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优化企业创新环境,完善优先使用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政策,加大普惠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
二是以提质增效升级为目标,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坚持高端引领,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实做强做大。推进两化融合,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促进先进制造业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内容服务、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是以增加源头供给为重点,推动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开发。发挥高校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推进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支持高校院所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加强前瞻部署,在大数据、云计算、未来网络、高效能源、纳米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点部署,建设若干高水平的创新基地,争取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技术先发优势。
四是以优化创新布局为基础,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高起点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沿江产业技术创新转型,深入实施苏北科技与人才支撑工程,打造沿海创新创业走廊,提升创新型城市等创新载体建设水平。发挥创新型园区的核心作用,引导高新区立足“高”、突出“新”,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动力,支持各类开发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扩大开放合作,鼓励创新要素跨区域跨境流动。
五是以集聚和用好人才为关键,突出创新人才的驱动作用。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大力培养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特别是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积极推动科技大军下基层,进一步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镇长团”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和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创办科技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六是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强化科技支撑服务。延展科技创新服务链,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促进科技服务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深入推动重点行业的科技服务应用,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需求,建设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培育多元服务主体,创新服务模式,构建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支持创新的功能,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大力发展天使投资等创业投资,引导创业资本更多地投向种子期或初创期小微企业。
王志学:请您再谈谈江苏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还有哪些具体举措?
李学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完善点火系,把创新驱动的新引擎全速发动起来,加快形成发展新动源。深入落实总书记要求,我们将着力从4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力求有所突破。
一是着力形成市场化的创新激励机制。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创新的重要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创新发展。调整优化产业项目准入办法,形成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鲜明导向,鼓励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构建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政策体系。完善考评和监管办法,建立鼓励产业技术创新的评价体系。
二是着力完善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机制。鼓励知识产权创造,着力培育专利密集型、商标密集型、版权密集型产业。健全知识产权运用机制,支持企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和成果转化的群体优势,完善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违法行为,推进行政执法与司法保护的衔接,切实解决知识产权侵权易、维权难问题。
三是着力突破鼓励创新的利益导向机制。完善科技人员股权和分红激励办法,让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得到合理回报,实现自身价值。改革科技成果处置办法,财政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形成的科技成果,其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标准,实行科研岗位分类管理考核,创造条件,让科技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流动起来。大力培育创新文化,激励全社会创新创业。
四是着力创新科技管理机制。转变职能,将科技管理重点转向制定完善规划和政策、优化创新环境、提供创新服务等。深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对基础前瞻科研项目、产业技术研发项目、公益性科研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创新调查和科技报告制度,改进科技项目评价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第三方评价。推动公共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准确把握新一轮改革的政策取向,注重“依靠”的政策和“面向”的政策、“改革”的政策和“发展”的政策、“普惠性”的政策和“优惠性”的政策有效结合,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实中的“最后一公里”和“关键一度”的问题。
王志学:去年,国务院批复支持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自主创新示范区。接下来,江苏在推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上有哪些重点部署?
李学勇:国务院批复设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明确要求示范区要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创新驱动发展全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我们将聚焦“三区一高地”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积极探索示范区建设新路子,为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服务发展大局作出应有贡献。
一是加快转换发展动力机制,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要把高新区作为示范区建设的着力点,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培育创新型企业,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以点带面放大示范效应,促进苏南城市群和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轨道,进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辐射带动全省乃至更大区域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二是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方式,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让创新要素合理流动、高效组合。学习好、落实好北京中关村和上海自贸区的创新机制和政策,积极开展激励政策先行先试,努力构建开放创新机制,让创新活力及时有效地传导为发展动力。
三是坚持整体联动、特色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着力在“统筹”和“特色”上下功夫。在统筹方面,积极构建苏南五市创新合作联动平台,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和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对接、开放共享;统筹创新空间布局,形成“五城九区多园”的创新发展格局;加强科研项目的集成支持与统筹协调,实现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在特色方面,鼓励各市结合自身特点,在体制机制上大胆探索,围绕一区一主导战略产业,推动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联动、错位发展的格局。
王志学:要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工作中还有什么具体要求?
李学勇: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创新要实”的要求,切实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做到工作上扎扎实实、效果上实实在在。一是领导干部要务实。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关键环节的工作都要抓在手上,做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带头人。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好组织实施,干在实处、务求实效。二是理念思路要求实。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深化工作部署,拓展思路举措,积极推动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和工作创新,用改革的思路和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三是政策举措要扎实。结合贯彻国家部署要求,省委、省政府已制定出台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省的意见、深化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各地各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把国家和省提出的总体思路、战略任务、政策要求,转化为具体实在、可操作的举措和行动。要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舍得下本钱,加大创新投入,特别要学会引导社会、企业增加创新投入。四是工作责任要落实。全面落实工作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具体到环节、落实到岗位,做到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责任、明确的时间节点、明确的考核内容。各部门都要服从大局,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背景介绍:与“十一五”期末相比,江苏10大类创新指标实现较大幅度跃升。一是创新投入方面,201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630亿元,是2010年的1.9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二是创新贡献方面,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较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三是知识产权方面,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2014年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4.7万件,比2010年增长2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0.24件。四是企业创新方面,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88%;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翻了一番;企业科技创新减免税超过250亿元,企业技术改造投入超过9800亿元。五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7万亿元,增长88.7%;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4.3万亿元,翻了一番;科技服务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是2010年的3倍。六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74个,实现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覆盖;“校企联盟”超过1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650亿元,均翻了一番。七是创新人才方面,研发人员达68万人,增长67%;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1.5万多人;与江苏企业开展合作的科技人员达8万多人;累计选派2666人次到全省96个县(市、区)的700多个乡镇担任“科技镇长”。八是区域创新方面,各类科技园区蓬勃发展,基层创新活跃程度不断提高,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达54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5%。九是开放创新方面,吸引外资研发机构616家,企业“走出去”设立海外研发机构171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33个。十是创新政策方面,深入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创业投资资金规模超过1750亿元,较2010年增长2倍;积极推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面积近30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5万家,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日益浓厚,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报记者 张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