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打造最佳创新"栖息地"

11.02.2015  09:04

  聚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系列报道之六

  优化生态,打造最佳创新“栖息地

  昆山小核酸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做实验。本报记者 万程鹏摄

  

  新华报业网讯 创新成果的孕育生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

  走进创新热潮涌动的苏南,记者看到,随着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大幕开启,各地正在加紧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着力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区域创新体系,打造创新者的最佳“栖息地”。一个创新要素集聚、政策环境优化、法治保障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在苏南正快马加鞭,渐行渐近。

  政府决策植入更多“科技思维

  “创新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1月6日,在苏州举行的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厅市座谈会上,副省长、省科技厅厅长徐南平院士的一句话让与会者深思。

  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政府决策如何植入更多的“科技思维”?

  顶层设计上首先要突破。高新区要敢于退“”进“”。退二,就是要淡化对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在政绩考核中的作用;进三,就是要加大对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创新环境的评价考核力度。徐南平认为,“宁可其他方面紧一点,也要加大创新投入;宁可其他政策严一点,也要舍得给企业创新以优惠;经济下行压力再大,也不能在这些新的‘硬约束’上有半点退让,要真正建立起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导向、新动力、新机制,最大限度释放高新区创新创业活力。

  可喜的是,这一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创新拼的是耐心、定力、眼光,领导干部要有担当,不能急功近利。”苏州市委常委、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说,苏州高新区建设科技城,考核不再盯着GDP,而是更关注研发机构集聚度、人才集聚度、环境优美度。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闵一峰认为,应该“解放”高新区,把主要精力放到完善鼓励创新政策上,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拓展空间。

  从统抓统管到放宽搞活,苏南对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解在深化,尤其是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国家战略后。

  “政府要当好引导者和裁判员,用科学的考核指挥棒营造公平、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局局长张东驰曾任招商局长,在他看来,原来搞招商引资,用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来盯大项目;现在搞自主创新,既要盯着尖端“帅才”,也要广揽配套人才。园区不断修订人才政策,既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也不放过各类高技能人才,搭建了区域创新需要的“人才金字塔”。

  优秀者可持续获经费资助,不合格者直接“红牌罚下”。去年底,我省对省重点实验室进行绩效评估,54家参加“大考”的重点实验室中,“不合格”的3个被淘汰;去年下半年开始,常州科技局对面向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引进共建的20家具有基础性、开放性、公益性特点的公共创新平台开展绩效评估,根据评估情况给予分类指导和择优支持……优胜劣汰,让创新环境更加公平,政府资源得到最优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