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创新”成功“转型” 江苏一电缆企业荣获“中国第一”

26.10.2014  00:00

  中国江苏网10月25日讯(记者程远)在今年9月23日,中国电线电缆行业大会上,来自江苏的上上电缆集团摘得“中国第一”名号,同时跻身全球年产值过10亿美金绝缘线缆制造商列表第十位,成为中国唯一一家。对于这个最初年利润仅0.41万的“候补供货单位”,如何一跃成为年销售超百亿的大企业?转型升级对企业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驱动力?今天,记者走进了这家电缆企业,一探究竟。

       

   市场无情 转型升级成企业发展必经之路

  江苏目前正处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无论是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来分析,还是从江苏自身发展的要求来看,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今年电缆行业供大于求,竞争比以往更加激烈。”上上电缆集团董事长丁山华告诉记者,电缆行业是除了汽车行业之外的第二大行业,目前已经由高速发展转为中低速。“现在国家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借此契机,我预计整个电缆行业要淘汰1/3、2/3。”他感慨的说,市场是无情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转型升级不是改行,而是提升企业的内涵和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丁山华笑着说,企业针对现状和市场的变化扬长避短,明确转型的思路和方向。“不求企业最大,但求素质最佳”成为丁山华最常说的一句话。“别看那根电缆其貌不扬,想要做好真的不容易。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动态进行,一次成型。”他说,大到核电、石油、化工、冶炼,小到千家万户的住宅,电缆质量出了问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员工收入“上墙 因质量考核月薪相差5

  同样是分厂厂长,最高的月薪可达4元万,最低的却成了-9千元,相差约5万元;同一个车间的一线员工,最高的日薪能拿到466元、最低的却只有109元,足足差了4倍。这样的差距从何而来?“因为质量。”上上电缆集团副总经理朱洪祥告诉记者,公司上下,无论是高管还是一线工人,质量都会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并转换为收入。质量分数的高低,成为了收入的“一杆标尺”。“一线员工的质量改进、失误,每天都会进行结算,并在第二天公示。”朱洪祥表示,每位员工的每天工资一目了然。

  据记者了解,该公司还借助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精细化质量管理。每天、每周、每月都进行考核,年底还有总结和表彰。尽管质量不同带来了收入的差距,但公司上下每个员工都表示认同,收入高意味着贡献大已形成共识,演变成为一种质量文化。

   向世界一流企业学“认真 坚持“双创新

  “转型升级,除了质量过硬之外,还要坚持创新。”丁山华表示,这里面分为技术创新与人才管理两种两种。“不断对工艺、装备进行改进改造、提高效率、降低消耗。”他说,还要利用科技创新不断开发市场需要的,有技术难度并且别人不干。“13年前,从第一次技术改造到目前已经历经了7次,目前最后这一次还尚未完工。”他告诉记者,还通过建设6000㎡的新技术中心,还提高研发能力,改进研发设备。

  “坚持创新需要大量投入,08年底金融危机低迷时期,我们依然坚持投入。”丁山华笑着说,那时候可谓是“朋友捏把汗,同行看笑话”。“投入是有风险的,但不是盲目的投入。”他告诉记者,不是一拥而上而是量力而行。“我们会在供应和需求达到接近饱和时投入,要对市场走向有基本的判断。”他说,这一次投入是与电缆市场的两极分化有关,要把装备来一次大提升。“我们下一步计划是自动化向机器人制造过渡。”他自信的说。

  企业是大写的人,调动积极性,人是关键。“没有好的人品,做不出好产品,没有好的人才,没办法创新。”丁山华坦言,创新的人才管理机制就是公正公平公开。“上到高层管理下到基层员工,每一个岗位都是招聘而来的。”他表示,每个岗位都可以去竞聘,有充分施展自身的舞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成为整个企业的共识。“职工技术津贴为300至8000元不等,做得多拿得多。”他说,月入万元的一线工人在这里已经不是稀奇事,开车上班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火热发售的iPhone6就充分说明了品牌的含金量。”丁山华说,手机成本还不到售价的一半,但依然有大量用户热捧。“品牌的背后还有质量的支持和服务。”他说,其实国内很多企业的硬件并不差、技术水平是主要差距。下一步,整个企业要继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坚持转型升级,实现制造到创造、速度到效率、产品到品牌的三个转变。“我们当下的目标是替代进口、扩大出口。”他告诉记者,要学习世界一流电缆企业的“认真”,再认真、细心严格一点,与他们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