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群众性创新,助力特高压建设——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纪实
本网讯 9月20日上午,在盱眙境内的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南京变电站工地上,江苏省送变电公司油化实验室负责人邓福亮带领他的团队正在对刚刚送来的变压器油品进行检测,包括介质损耗、油中颗粒度、体积电阻率等12项油品数据都要在当天完成,时间太紧张了!2015年8月19日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舒印彪到南京站调研时,当听说这是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在全国独家首创后,对该项创新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而像移动式油化实验室这样的创新仅是江苏省送变电公司广泛开展群众性创新工作的一个缩影。
建立微信平台,促进创新交流
“滴滴滴”,2015年9月15日一早,特高压租赁分公司工程师王连收的手机微信提醒就响了起来,原来是微信群里发出的消息。
“张力机每次停机起动的时候会往前窜一下,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没有人知道的,请指点下。”正在送电线路施工现场进行张力机操作的蔡荣文的提问。
“下次停机的时候把操作面板的图片发一张过来看看。”王连收说,“有可能是停机之后,张力机回油背压太小。”一个多小时后,蔡荣文把图片发了过来,王连收通过仔细观察操作面板的各个压力表显示值,断定就是停机回油背压小的问题,于是在微信里回复,让蔡荣文停机之后把背压补油打开,下次开牵的时候再逐渐关闭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果不其然,按照王连收的指点,开牵的时候再也没有出现类似问题了。
“我们公司是一家以输变电工程安装及调试为主的大型电力施工企业,由于工程分布广、专业种类多、人员分散等原因,给开展群众性创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受到交流渠道的限制,群众性创新工作都是局限在各个分公司、项目部进行,创新思路不够开阔,一个分公司、项目部有了好的想法及做法后,其他单位往往不能及时分享,各单位之间的群创工作常处于孤岛状态。” 该公司工会主席邓群介绍,2015年,该公司在以往开展群创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以创新工作室为基础,按相同专业划分建立了送电、变电、调试、装备四个群众性创新微信群,广泛吸引技术人员加入到微信群中进行交流。“微信群建立后,相同专业的分公司之间进行交流没有了障碍,许多疑难问题,一人提出,众人解答,群众性创新工作迎来了新时代。”邓群说。
紧跟工程热点,攻克施工难题
2015年1月10日,1000千伏淮上线(北环)南京站工地一方长321米宽23米的场地上,1000千伏GIS基础施工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十几根从浇筑好的混凝土里面通出来的红色电线格外醒目,负责土建施工的项目副经理何鹏介绍:“这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温度监控装置,里面有芯片,还有一个电话卡,每隔一段时间只要拨打这里面的电话号码,不需要到现场来就能知道混凝土内外部的凝固温度。”原来大体积混凝土凝固内外部温差最大不能超过20度,否则就会出现裂缝,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证如此庞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万无一失,项目部创新团队着实动了不少脑筋,最后采取了内置芯片实时监控的方式,凝固过程中进行二十四小时监控,一旦发现温差过大,立即采取保暖措施,保证工程质量。
像这样在特高压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很多,而且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该公司在各专业分公司成立以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技师、高级技师为带头人的创新工作室,通过发现问题,提出方案,反复实践,解决问题的步骤开展攻关和创新,使一个又一个施工难题迎刃而解,为特高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1000千伏浙福线(8标)特高压输变电工程铁塔基坑施工采取的是传统爆破作业方法,爆破后灰尘弥漫,难以扩散,严重影响后续作业,拖长工期。看着洞口久久散不去的灰尘,担任项目经理的送电第二分公司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赵冬陷入沉思。回到项目部后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召开“诸葛会”进行头脑风暴,最终他们从油烟机原理中得到启发,研发出PVC烟囱抽尘管道,使得排空粉尘时间从5小时减少到1小时。由于浙福线(8标)特高压输电线路经过高山大岭和山区峡谷等边缘地带,按照1000 千伏双回路高跨设计的钢管塔,结构复杂,主材钢管最大单件重量达5t,山区道路崎岖、山路狭窄,卡车无法通行,运输困难。针对此难题,该公司特高压装备租赁分公司创新团队奔赴现场,研制出狭窄道路运输主材的专用炮车,最终解决了这一难题。可是面对海拔近千米的山峰,运到山脚下的塔材如何运上去却又是一道难题,赵冬和创新工作室的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研制出了重型索道,至此,塔材运输问题彻底解决,同时使地面植物免遭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
推广成果运用,助力工程建设
该公司特高压租赁分公司承担着国家电网公司三分之一以上特高压重大施工装备的保管、维护及现场服务工作。该分公司在对特高压工程中应用的大抱杆维护保养过程中,初期因缺乏有效的检测方法,不能发现顶升系统油缸内泄的缺陷,为了给油缸施加压力,该分公司创新工作室的技术团队反复试验,最终研制出抱杆液压顶升系统检测装置,使得原来检测45台顶升泵站和90只顶升油缸至少要一个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现在只需3个人12天即可完成,检测费用也由原来需10万元以上降为1万元左右。1000千伏淮上线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南京变电站控制电缆长达120公里,且单根长度长,敷设路径转角多,以往放电缆采用人拉肩扛的人海战术,耗时耗力,且影响后续二次接线工作的开展。变电分公司的创新团队经过攻关,在支架上安装上滑轮,让电缆在滑轮上面走。该项方法的应用,避免了电缆与地面的接触,保证了电缆敷设过程中不受损伤,与传统方法相比,施工效率提高3倍以上。在特高压工程中,大截面导线被广泛应用,利用压接管连接导线是一项重要工作,导线压接后,压接管容易出现飞边现象。特高压变电站的压接管多达上千个,打磨飞边需要大量的人工。为减少飞边的产生,变电分公司创新团队通过分析压接过程飞边产生的原因,采取了在压接管上涂抹脱模剂、包覆铝箔多种方法进行试验,最终寻找出采用PE膜包覆线夹的压接方法,基本消除了大截面导线压接产生毛边的问题。
当前,该公司承建的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榆横~潍坊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线路工程、灵州-绍兴±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等省内外项目正在紧张地施工中,广大员工以特高压工程为创新平台,群策群力,积极创新,截至目前,有40多项创新工艺、20余个创新成果在特高压工程建设中被广泛应用。
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丰硕的果实,2015年,江苏省送变电公司群众性创新工作也迎来了丰收的喜悦,三项成果分别荣获江苏省电力公司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二、三等奖,一项成果入围全国电力职工技术成果奖,一项成果被江苏省电力公司推荐申报全国能源化学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多层保温式移动车载式绝缘油集中测试实验室”等项目获得6项国家专利。 (薛修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