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客”兴起 民间力量助力国家创新战略

01.03.2015  03:02

创客”潘昊的故事可以追溯到7年前:2008年,毕业两年多的潘昊从英特尔公司辞职,从小喜欢小发明的他在北京租了间房,成为一名“创客”。2010年,潘昊成立了深圳第一个创客空间——柴火空间,目前空间会员已接近1000人。

柴火空间”坐落在深圳华侨城内的一间小厂房中。玻璃橱窗里摆满了创意产品,从拼装机器人到可以加热水杯的杯垫,都可以自己动手拼装。再往里看,目光很容易就被一片挂满了各式电子元器件的展示墙吸引,不时有人过来,拿起一个元器件观察摆弄。

像潘昊一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创客”群体中,提倡自己动手的“创客文化”正席卷中国各大城市。

创客”一词对应英文的maker,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创客:新工业革命》中这样描述创客: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越来越多地用桌面制造机器制作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所以本能地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将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引入制造过程,他们联手创造着DIY(自己动手制作)的未来,其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创客们通常在固定的场所聚会,这些场所被称为“创客空间”。创客空间提供场地和基本的工具,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们因为兴趣聚集到一起,分享彼此的想法,并一起动手,将想法变成现实。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创客的数量庞大,并有着成熟的活动空间。北京创客空间、深圳的柴火空间和上海的新车间,是成立较早且知名度最高的三个场所。成都、西安、重庆等中西部城市,也有大量的创客在活动。

国外有车库文化,但是中国没有。”西安创客空间发起人赵哲松说,自己设立创客空间,就是要给有类似想法的人提供一个平台。

赵哲松创办的创客空间位于西安市一所大学附近。空间提供免费的场地、工具、茶水和咖啡。来这里的人有西安各个高校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已经工作,但是对动手和创新感兴趣的人。

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新技术和新想法,”在西安一家国企担任工程师的马健说,“在和大家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大家还可以一起动手创作,收获非常大。

不少创客怀揣创业梦想,希望将自己的创意商业化。在这部分人看来,现在有了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可以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产品,这比“乔布斯们”创业时的车库要好太多。有不少创意产品获得了投资者的支持,甚至卖到了国外。

创客们的实践多是出于兴趣,松散又很难形成规模。但这种民间自发的创新实践却与中国政府的宏大目标不谋而合:中国政府希望调动民间力量,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正因为看到了民间创新实践潜在的巨大力量,中国政府对创客空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支持措施。

2015年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广州、深圳等地考察,前往深圳创客聚集地“柴火空间”,了解创意制造的情况。

李克强表示,要促进生产要素更多向有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集聚,让更多“创客”自由创业、能够成业,使千千万万小微企业成长壮大、活力迸发。

总理的许诺很快兑现。2015年1月底,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地方扶持政策也陆续出台。上海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配备DIY实验设备的“社区创新屋”,鼓励普通市民开展创意和创新实践活动。“北京创客空间”则与风险投资合作建立了孵化中心,利用专门投资基金支持有价值的创客项目。

除了来自政府的支持,创客们的活动还引起了大公司的兴趣。科技企业富士康在2014年建立了一个专门为“创客”服务的工厂,工厂根据“创客”要求生产个性化产品。中国知名家电企业海尔集团也在公司内部建立了创客实验室,为“创客”们提供创意展示、开放交流、经费支持等服务。

为了吸引优秀的“创客”,中国知名企业联想集团在2013年启动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创客大赛。联想希望通过比赛,找到优秀的创客,作为联想今后发展的生力军。最终,这次大赛吸引了5万余名创客,征集创意作品近10万件。

尽管面临成熟大公司竞争、缺乏资金等困难,创客们仍然有着自己的优势。克里斯·安德森认为,新一波“创客运动”中的重大机遇就在于保持小型化与全球化并存的能力:既有手工匠人的原始,又具创新性,实现低成本的高技术。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客学院院长薛静萍表示,中国正处在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创客”们借助互联网和新工具,实现了产品自制造,这将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创意产品问世,也将引领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互联网和传统制造业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对工业化进行再工业化的一个过程。”薛静萍表示,第四次工业革命,创客将会是一支生力军。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