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根:半世纪的泥塑情缘
泥塑老人刘祖根
刘祖根家门前的盘龙柱
走进马桥镇马桥村南五组村民刘祖根家,大门口两根盘龙柱引人注目。柱子上,金光闪闪的蛟龙腾跃在蓝色祥云中,一派祥瑞之气。这两根盘龙柱都出自刘祖根之手,从17岁拜师学艺开始,他和泥塑打了五十多年交道,成为业内有名的民间古建手工艺人。
水泥在他手中有了生命
天津有个“泥人张”,但那是用泥土雕塑各种人物。同样带个“泥”,刘祖根手下的泥塑,却是用钢筋、水泥、描金材料制作而成的。如果按照严格的区分,靖江的泥塑应该划分到“雕塑”类别之内。
泥塑的工艺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构思,在纸上画出塑物的具体图像;然后用钢筋扎出构思图样的大体框架,用水泥在外面塑第一层,待水泥凝固后再塑第二层,依次塑第三层、第四层,第四层用彩色水泥;接下来就对成型的泥塑进行修缮,将表面磨打光滑;最后一步就是描金,此时会用到专用描金材料,如果塑的是龙,就要给龙眼、龙头进行描金,让作品栩栩如生,光彩夺目。做泥塑,基本功是瓦匠手艺,刘祖根在瓦匠技艺方面都很优秀,大到房子的建造、房屋外观的装饰,样样精通,并运用自如。
刘祖根说,这么多图案中,龙形最难塑造,但恰恰是龙最受人喜爱,祥龙飞天、龙凤呈祥、龙腾四海,这么多年过去了,刘祖根用水泥塑造出的龙,他自己都数不清了。由于是手工制造,迄今为止,从来没有两条龙是一模一样的。去年西来镇潮音寺的泥塑工程就是由刘祖根亲力打造。客户要求在22米高的大殿屋脊两侧,各塑一条3.28米高的蛟龙。刘祖根只喊了两个小工打下手,所有的扎钢筋、勾勒图案、填筑水泥等工序全都由他一人承担。
寒冷的初春,刘祖根每天站在2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忙碌十几天后,龙的雏形初现,此时刘祖根开始往钢筋里填注水泥,一层层浇筑龙身,每条龙要用18包、1800斤水泥,两条龙共用掉3000多斤水泥。最后,刘祖根塑龙身、描画眼睛。塑成的盘龙线条流畅,活灵活现,片片龙鳞密密匝匝勾勒着龙身,受到一致称赞。整个工程做下来,刘祖根晒得像个“黑人”。
五十多年来,刘祖根有时为古建工程塑像,有时也应村民之邀,在他们的房脊、山墙上雕塑。大到上海城隍庙、常州天宁寺、南京中山陵,小到左邻右舍的屋脊上,都有他的作品留存。
17岁的学生拜师学艺
今年70多岁的刘祖根,身材瘦削,脸庞黝黑。五十年多前,17岁的刘祖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初中毕业生。他有手绝活,拿根铅笔画什么像什么。
1962年,生祠重建岳庙,靖江请到了著名的泥塑师傅刘伯源。刘伯源当时已80多岁,但每天都到场指挥工匠做事,关键时刻,还亲自雕刻,转眼间,水泥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牡丹、仙鹤等,周围的村民都去看稀奇。刘祖根也跟着去看热闹,不过,村里人忙着干活,看看就散开,刘祖根却着了迷,从那以后天天去,在工程快结束的时候,他鼓起勇气走上前去,希望能拜刘伯源为师,跟着学手艺。看了刘祖根的画之后,刘伯源收下了这个周身充满灵气的徒弟。这一年,刘祖根17岁。
从那时开始,刘祖根开始了五年的学徒生涯。头一年,师傅只让刘祖根当泥瓦匠,整天砌砖抹墙。师傅是一个话不多,埋头苦干的人。他教徒弟的方法直接、简单,没有讲解,没有手把手的辅导,只是仔细做好一个步骤,然后要求刘祖根照着做。打了三年下手后,到第四年师傅开始指点他做泥塑。泥塑中有很多图案都是在屋脊、山墙上,需要爬上爬下,手上也要有一股巧劲,一天下来,手、脚都累得抬不动。不过,这些都难不住他。师娘曾偷偷告诉刘祖根,师傅表面对他严厉,但背后却说,在众多的徒弟中,他是最有灵气的一个,肯吃苦,一定能做好这一行。
五年后出师,刘祖根开始走南闯北揽活计。1970年,他来到当时的苏州园林学院,为一座古亭塑凤凰。那座亭子高12米,塑出的凤凰尾巴要拖曳到地。他做凤凰泥塑的时候,学院里的学生常来围观。不少学生笑着说要跟他学艺,初出茅庐的刘祖根婉拒了他们,只给一些学生留下住址。让他没想到的是,时隔二十多年后,有个叫吴魅松的学生真找上门来。当时,吴魅松正在江阴华西村金塔建设工地上,得知建筑方在寻找良匠塑盘龙柱,他立刻引荐刘祖根。“盘龙柱3.8米高,按照图纸做下来,一千多片龙鳞误差不超过两片。”刘祖根回忆起这段经历,一直觉得像是个传奇。
担心泥塑手艺失传
做了50多年泥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都刻在了刘祖根的脑海里,做之前再也不需要用画笔画出了。“心里有,手里就有。画了那么长时间,那些图案早就印在了我脑子里。盘花,不过是铜片代替笔重做一遍,简单得很。”他说。
50多年间,他修缮过上海城隍庙、苏州园林、常州天宁寺等古建筑;华西村公园金塔上的盘龙、南京中山陵门口的二龙戏珠、泰州望海楼的飞檐都出自他之手;靖江城南闸上的凤穿牡丹、金龙盘踞,南山集团的龙凤呈祥、鸳鸯荷花等也都是找他做的。如今,还有不少企业、市民家中想要些与众不同的装饰,而特地找上门来,请他去帮忙。
村里人说,刘祖根平时到处去做泥塑,很少看到他回家,逢年过节最是忙碌,这一辈子都没舒舒服服地过个年。就为这个,村里人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刘忙人”,但刘祖根说做这些事情是自己的爱好,想停都停不下来。
如今,刘祖根已多过古稀,家人都说他年纪大了,干泥塑又苦又累,挣不了大钱,不如在家好好休息。可他不这么认为,他说师傅90多岁还操刀上阵呢,他和师傅比,还小着呢。
年过古稀,刘祖根始终带着点遗憾。“年纪一天天大了,不知道这手艺还能不能传下去?”刘祖根说,他带过的徒弟有三四十人,自己的儿子、女婿都跟他学过,可是让他满意的为数不多。因为做泥塑既要有美术天分,又要吃得了苦,这两条很多人做不到。
刘祖根透露,泥塑这一行目前收入不错,每天的工钱是普通工匠的两倍以上。他希望,能够遇到有悟性又能吃苦的年轻人,把这手绝活给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