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胜:把工作辛苦指数变成百姓幸福指数
在江苏省滨海县,刘文胜是个“名人”。这不仅是因为他荣获了一系列“国”字头的荣誉,如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检察机关“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全国先进工作者,更是因为他在滨海县检察院担任反贪局长的10年时间,办理了多起关乎百姓利益的大要案。这些案件涉及科级以上干部33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500余万元。日前,本报记者与刘文胜进行了现场对话。
记者:当了10年的反贪局长,这个职位给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文胜:一提起反贪局长,在平常人眼中可能既风光又神秘。但对我而言,担任这一职务,意味着是一份信任、一份责任,更是一份担当。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在您看来,检察干警应当如何面对当前的反腐形势?
刘文胜:作为反贪干警,对各类腐败问题必须“零容忍”“敢亮剑”。对我而言,不办冤假错案,是我的职业底线;办出精品案、办成铁案,是我的工作标准。
记者:听您同事说,办案过程中,您经常喊出“向我看齐”这一口号。“向我看齐”意味着什么?
刘文胜:“向我看齐”,既是提醒约束自己,也是对同志们提出要求。只要一上案子,我总是冲在第一线,不仅亲自提审,认真听取犯罪嫌疑人的无罪、罪轻辩解,甚至离题万里的“自我表扬”,目的就是防止出现冤错问题。
记者:在您办理的案件中,哪一起案件印象最为深刻,或者说给您带来的触动最大?
刘文胜:十几年前,原盐城市面粉厂改制,因厂领导私下交易,导致数百名职工下岗,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2013年,该案移交我院办理。说实话,虽然以前也办理过不少疑难复杂案件,但接手这个任务后,我仍担心辜负组织期望,害怕办不好愧对那些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
记者:那您是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的?
刘文胜:我暗自立下军令状:案件好办要办,难办更要办,我偏要在困难面前“逞一回英雄”。接下来的4个多月,我先后赴浙江、云南等五省调查取证,取证谈话近百人,查阅账目2000多本,形成卷宗材料32卷,最终将侵吞职工利益近千万元的“蛀虫”送上了法庭。
记者:当时是怎样一种心情?
刘文胜:案件破了,我悬着的心终于踏实了。当退休老职工敲锣打鼓送来“反腐先锋”锦旗,紧紧握住我的手不放时,那份幸福、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让我感慨不已。这也让我更加明白,只有把工作的“辛苦指数”变成百姓的“幸福指数”,才是我们检察官的应有追求。
记者:面对百姓利益,您尽职尽责。那办案中遇到求情的,您又是怎么处理的?
刘文胜:举个例子说吧。2012年下半年,我查办李某受贿案,刚准备立案,和我沾亲带故的李某的丈母娘,便跑到我的办公室为李某说情,被我拒绝;案件移送审查起诉前她又登门提出,让我给李某做一个自首的认定,并把一个信封放到茶几上,被我再次拒绝。
后来,在一个亲友的葬礼上,我和她不期而遇,她当众奚落我,责怪我不近人情。但我丝毫不后悔。
记者:是什么信念,让您面对“情”与“法”的纠结时,立场如此坚定?刘文胜:我时刻告诫自己: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绝对不能用来为自己送人情、谋私利,更不能知法犯法、徇私枉法,让老百姓戳我们的脊梁骨,说我们党不好,败坏我们检察官的名声。
记者:据我了解,除了工作压力,您的生活压力也很大。
刘文胜:是的,我的家境并不宽裕。父亲常年生病卧床,孩子也一直在读书,房子按揭每月要还贷,妻子1998年下岗后,全家就指望我的工资过日子。
记者:有没有想过请朋友帮忙,改善一下目前的生活,比如说帮您爱人找份工作?
刘文胜:说实话,处在我这个位置,给妻子找份工作并不难,也有人主动提出帮忙解决。但我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家人谋求任何好处。我认为,身为一名检察官,即使在处理工作之外的事情时,也不能让人看低了、看扁了!一家人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活得坦然,睡得安稳,过得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