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昌:“婚房”里走出的农民校长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肥乡县曙光学校校长刘卫昌。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哲 摄
刘卫昌,一个地道的河北肥乡汉子,一位残障人士;他是曙光学校的农民校长,也是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多年来,刘卫昌一直致力于民办教育与残疾人事业,1997年5月曾被国家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他的事迹被拍成专题片《绿叶对根的情意》在央视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拐杖与老母猪 理想与大学梦
1968年,刘卫昌出生于河北邯郸肥乡县卜寨村,是家中的老幺,却不是上帝的宠儿,一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右腿致残。8岁那年,刘卫昌上了小学,当别的孩子蹦跳着上学时,他却架着双拐,一瘸一拐地在坑洼不平的土路上往前挪。但刘卫昌一直在坚持,从没放弃过上学的念头。10岁那年,父亲为了让刘卫昌能放下拐杖和别的孩子一样走路,决定带刘卫昌去做手术。由于家境贫寒掏不起手术费,父亲狠心卖掉了家里的老母猪,东拼西凑了二百元钱为小卫昌做了手术。手术成功了,术后通过坚持锻炼,刘卫昌终于甩掉了拐杖。
1984年,刘卫昌以几分之差高考落榜,但倔强的他没有放弃上大学的梦想。没钱,刘卫昌就靠着一辆破旧自行车外出到县城、邯郸卖菜挣钱,农闲时到学校补习。然而,命运之神却跟刘卫昌开起了玩笑,连考4年,他未能圆了大学梦。
面对父母的失望和众人嘲讽,刘卫昌在痛苦和绝望中思考着,一个残疾人应怎样面对生活?1989年,刘卫昌决定参加成人高考,以优异成绩被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函授部录取。大学梦圆了,可问题又随之而来,因为家中十分困难,学费成了最发愁的事。刘卫昌就一边务农,一边卖菜,半工半读念完了三年大专课程,拿到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河北省肥乡县民办学校曙光学校校舍,刘卫昌校长(左二)。资料图
1个老师7个娃 “婚房”里走出的农民校长
25年前,函授期间的刘卫昌发现村里有好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不仅不上学,还结伙跟外村孩子打架,是村民们眼中的“问题少年”。原来这些孩子有的没升上初中,小学又不再接收,只好东游西逛,惹事生非。刘卫昌便萌生了办学的念头,既让自己的知识学而有用,又能让这些孩子继续学习,同时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1991年,刘卫昌不顾家人的极力反对,腾出自己的三间婚房办起了曙光学校,为7名失学“问题少年”打开了教育之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卫昌的精心培育下,7名学生全部升入初中,2 人升入重点中学。这样的成绩,很快就在三乡五里引起轰动,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到曙光学校,学生人数达到63人,学校后续不断扩大。25年后,他依然执着坚守,如今曙光学校已由1个老师3间房7个娃,发展到目前有18个初中班,16个小学班,2500余名学生,并为聋哑人创办了肥乡县第一所聋哑特教班,成为肥乡县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
听说老校长来了,在京学习、工作的学生们来到驻地看望刘卫昌校长(中)。资料图
25载育满四方 农村教育也要全方位
25年来,刘卫昌校长的曙光学校,共培育出3100名学生,使330多名失学儿童重返课堂,并升入高一级学校,82名聋哑儿童接受了正规教育。其中躯残学生王景于2005年考上了燕山大学。
而最初1个老师7个娃时的7个娃,早已褪去了儿时“问题少年”的草帽,有两人在努力创业中,一人成为了人民教师,还有一人成为了律师。这也一直是让刘卫昌坚持办学的动力。如今刘卫昌的学生们已遍布全国各地,有清华、北航等一流大学的高材生,也有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各个岗位上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今年两会,刘卫昌委员仍十分关注农村教育问题,会上会下,说的、谈的几乎都与农村教育有关。刘卫昌说,他就想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民办教育事业多做点实事。对于未来的办学方针,他提出农村教育也需全方位,在现今学校师资力量大幅提高,摆脱基础教育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包袱后,不能单单满足知识教育,农村娃娃也需要对德育、体育及艺术进行教育,育人要先教其做人,再传其知识本领。刘卫昌最大的梦想,就是能通过自己一直的努力里,改变农村青少年的未来,让孩子们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振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