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圻: 寒门院士的励志人生

12.12.2015  10:13

  

图为2001年,省靖中60周年校庆时,刘云圻提供给母校的生活照。

 

 刘云圻(右一)和同伴在外考察中 

 

 刘云圻作讲座。 

 

刘云圻(前排右二)获得中国科学院2005年度优秀导师奖。

 

 

刘云圻,1949年4月出生于靖江,197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至今。现为化学所有机固体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分子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分子层次器件的探索、薄膜的制备与表征、有机/聚合物材料发光二极管等。发表论文400余篇,被引用1万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1967年高中毕业于原靖江县中;

 

197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分配到中科院化学所工作;

 

1985年至1988年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进修;

 

1991年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

 

1997年至1998年美国东北大学进行访问研究;

 

2000年3月至6月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访问教授;

 

2003年至2009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2004年1月至3月,日本京都大学客员教授;

 

2008年至2010年受聘为武汉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2011年至今受聘为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兼职教授;

 

2012年至今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他出身贫苦,靠勤奋和韧劲进入高等学府,一步步成为学识渊博的高层次人才。炙手可热时,他拒绝国外的橄榄枝,坚持留在国内,在中科院化学所的实验室一做就是40年。他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从在国际上籍籍无名到与国际领先水平接轨,他功不可没。2015年12月7日,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也立志要让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少年瞬间 变成学霸

 

童年时期的印象,刘云圻已经不甚清晰,但他始终记得幼年家中的地址:原靖城公社靖南大队14生产队。少时家中的境况不好,贫苦的家庭要养育很多兄弟姐妹,父母的压力和辛苦可想而知。而让刘家兄妹感动的是,仅仅是小学文凭的父亲,和目不识丁的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却有着异于常人的坚持。他们从不计较自己的苦累,千方百计供孩子们读书。从这个贫寒的家中,前后走出了六名大学生,这在坊间也成为佳话。

 

刘云圻并不是自小就是学霸。他回忆,从小学到高中前,自己都是个很一般的孩子,没有人会特别注意他。谁知道到了当时的县中读高中后,一下子成绩就蹿上来了,什么学科都学得很好,就像现在大家所说的“学霸”。

 

当年,刘云圻就读在县中1967届高三(三)班,班主任是沈佩君老师。记者辗转与沈佩君老师取得了联系,听闻自己的学生成为了院士,沈老师开怀大笑。她说,高中时刘云圻个子瘦小,数学成绩特别好,是个听话的学生,她直夸刘云圻勤奋努力。

 

刘云圻的同班同学、好友印振华说,由于同为“西门街”上人,所以那时候刘云圻、宋兴培和他三个人很要好,上学路上常常相伴而行。夏天,三个男孩到了中午或是放学时,就会一个猛子扎进老横港里,痛快游泳解暑。在他的印象中,刘云圻话不多,也不算调皮,是个内向的孩子,而且比其他人也娇气一点,书卷气浓一点。

 

那时刘云圻的优秀,在他的妹妹、靖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秀华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记得哥哥在县中读书时,作文获得了扬州市优秀作文奖。这样的转变,刘家父母最是欣喜,对这个原本并不出挑的孩子刮目相看,并做好了即将供其读大学的准备。然而,时代却突然和刘云圻开了个大玩笑。

 

四年艰苦 涅槃重生

 

这个玩笑,将当年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冠上了回乡知识青年的名号。1970年,高中毕业的刘云圻回到老家,当了两年纯农民。既来之则安之,回到农村,他很快学会了那时所有的农活,而且要么不做,要做就试图做到最好。就如下田插秧,他也摸索着巧妙的方法,插得比别人快,秧苗也比别人的直,在这样的成就感中,寻找最淳朴的快乐。然而这样的拼劲,让他很快尝到了恶果,膝盖关节处的疼痛,警告他关节出现了问题,直到现在,一遇到湿冷天气,关节还隐隐作疼。

 

两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结束,刘云圻迎来的是两年的工人生活,他和最普通的工人一样劳作,尝着当时最真实的苦。他甚至以为,自己的生活从此就是这样,过去所学的知识,再无半点用处。

 

然而命运的转折,就在这时又突然出现。1972年,刘云圻等来了自己的涅槃:被推荐进入南京大学化学系就读。

 

中科院内 拼命三郎

 

在南大求学期间,他在所学专业领域挖地三尺,除了将先生们所授知识尽收囊中,还遍读学校相关藏书,用“求知若渴”来形容那时的他,再恰当不过。那时候,在学校所有的专业课考试中,他稳居全班第一名,得了很多很多奖。

 

1975年大学毕业后,成绩突出的他,被直接分配至中国科学院化学所工作。离乡北上,年轻的刘云圻满腔抱负,誓要做出一番成就,而最为圆满的,莫过于曾经的大学校友、当时的恋人也跟随他赴京。

 

此后,由于研究需要,他先后去往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进修,并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又赴美国东北大学进行访问研究;2000年3月至6月,作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访问教授,博采众长令他在所属领域渐渐出类拔萃。

 

早在1978年之后,刘云圻在参加高效聚丙烯催化剂和芳纶纺丝研究工作时,就分别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学成果奖两项和院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1994年,他又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在与南大合作研究超导边缘结的制备中,采用LB膜技术制备了低温和高温超导SIS边缘结,观察到了零电压超流,有关结果获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的表扬。不对称酞菁的设计、合成及其有序组合体被国家科委选为1993年全国基础研究优秀成果之一。

 

多年的漂泊与学习,让刘云圻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在自己所研究的分子材料与器件领域,成为国内顶尖专家,在国际上声誉日盛。其间也曾有国外院所想留住他,但他始终坚信,国内的发展会更好,也一直认为我们的国家更有前景。如今,他所研究的领域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今后还要跻身国际最前沿的水平。

 

而在实验室工作期间,他始终坚持早上7:30开始工作,晚上不到11:00不离开的习惯。据他曾经的学生、现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的胡文平在一次访问中回忆,多年前中科院化学所有4位最受尊敬的老师,被称为“四大拼命三郎”,其中就有刘云圻。

 

科研成果 国际领先

 

这些年,刘云圻的主要论文分别发表在国际著名杂志上。论文被引用1万多次,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即便如此,刘云圻仍然在孜孜不倦地躬身实验,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让自己研究的领域,终能在国际上领先。

 

他谈及自己的研究专业,极力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介绍:“一个是研究电子发光,做显示屏的;第二个是太阳能,把太阳能变成电能,还有最基本的电子设备的基本器件,还有的是传感器。我做的工作主要是科学研究方面的,这工作本身要有原创性,要对学科有发展,将来要有比较重大的国际影响。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倾注了他四十年的努力,也是他成为院士后,继续要完成的使命。未来,他将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并且规划了今后的科研生涯。回顾过去,他的研究团队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已有60多个了,将来可能把原来的研究工作,变成研发工作,比如原来做单元器件的,尝试能否把单元器件变成电路,从基础研究变成应用基础研究。

 

默默远望 情系故乡

 

记者从省靖中了解到,在学校建校60周年纪念庆典上,刘云圻曾受邀参加,现场十分低调内敛,只是在校园里静静地走走看看,并没有和其他人有太多交流。而同届校友的聚会,他也曾多次抽时间参加,虽然也是少言寡语,与同学们联系不甚紧密,却用实际行动支持着这些活动。

 

前些年,刘云圻的父母在世时,他常常回到靖江,和家人在靖江大街小巷散步,对拔地而起的滨江新城和繁华的步行街印象深刻,总觉得这几年家乡的变化惊人。随着父母过世,加上实验室工作繁忙,刘云圻近一年来没有回靖,心里十分挂念,就如这么多年乡音未改一样,他的心里,始终存着一份浓浓的家乡情。

 

对于家乡的学子,他也寄予了厚望,在他看来,靖江人杰地灵,涌现了很多在各行各业杰出的人才,他虽身在北京,也常有耳闻,心中欣喜。他说,现在国家提倡中国梦,提倡中华民族的复兴,但重要的标志除了国民经济,除了国防实力,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科技实力,希望靖江的莘莘学子对自己要有比较高的目标,投身岗位后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尤其是置身科研中时,要耐得住枯燥和辛苦,多动脑筋多总结,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