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规模化养殖技术实现突破 价格下降60%

13.03.2016  14:42

  中国江苏网3月13日讯  近日,位于蠡湖之畔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技术的创建与应用”成果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评审专家组认为该技术成功破解了刀鱼规模化养殖开口饵料少、人工授精率低等瓶颈,技术整体成熟性国内外最高。

  作为长江生态“晴雨表”的刀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汛期捕捞量一度高达3750吨,但至目前年产量已不足百吨。“该技术不仅保护了刀鱼这一珍稀物种,也有助于无锡等地刀鱼产业化开发,重塑鱼米之乡的梦想。”中心主任、项目领衔者徐跑说。

  刀鱼性情暴躁,遇到出水或触网等情况就会引起剧烈应激反应而猝死。“这也是刀鱼人工授精率低、在运输过程中易死亡的主要原因。”徐跑说。他们在 2001年立项研究刀鱼人工养殖繁育、2006年首次培育出刀鱼苗后,开始钻研这一难题。通过多次解剖、检测分析,他们发现这是刀鱼血管内皮细胞诱导损伤 引起的“心源性猝死”,而在水中添加了钠、钾元素后损伤会大大减小。最终,他们通过在水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盐,使刀鱼变得更“温顺”。再加上他们独创的通过 泵站和池底管道来增加水体流动、升降水位的养殖方式,刀鱼受精率提高到80.2%,出苗率达60%。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存活的时间也从原来的二三个小时提高 到2天以上。

  刚从鱼卵孵化出来的刀鱼苗要吃的“第一口奶”只能是生物饵料。该项目组青年骨干徐钢春和同事从2009年开始研究饵料。经过一次次解剖、试验比对,他们发现婴儿时期的小刀鱼只吃轮虫。这样,工人到周边水沟、河道内收集这些饵料并精准投喂,刀鱼生长速度加快。

  项目研究至此本可结束,但靠人工收集饵料数量有限,这样的规模化繁育并不彻底。徐钢春和同事们历时四年,通过2000多次大大小小的试验,最终 利用微生物发酵有机肥技术批量培育出了淡水轮虫。“长江三鲜”刀鱼繁育基地的工人告诉记者:“现在饵料充足,七亩水面养着上万尾刀鱼苗,以前能养个三五百 条已很不错了。”而在淡水渔业中心宜兴基地,刀鱼苗被驯养后也会吃浮性饲料,1.5亩水面养殖的大规格(2.5两以上)刀鱼达到了6000条。

  在这项技术推动下,省内外刀鱼养殖数量近年来成倍增加,目前已达1000多亩水面,并促使刀鱼价格由最高的8000元一斤下降了60%以上。省内放流至长江的刀鱼由原先的千余尾增至今年的8万余尾。 (小朱)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