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融合:内容仍是根本
日前,由法国《图书周刊》发起、世界多家出版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联合发布的《全球出版企业排名报告》,让中国出版人为之一振。该报告执行人称,今年的排名报告有三大看点:其一,更关注全球书业的数字化和全球化转型;其二,中国出版企业高调浮出,4家出版集团跻身其中,更有两家集团进入十强;其三,列举最新业内调查中呈现的并购新情况。
中国出版业崛起迅速、成绩斐然,受世人瞩目,这绝非偶然。近年来,中国出版业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通过借外力、强内力、激活力,瞄准世界前沿科技,不断发掘自身潜力,努力实现战略转型和升级。新常态下的中国出版业正在从改革促发展的浪潮中迎面走来。
融合:1+1>2
2009年8月25日,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跨地区互利双赢《合作实施协议》。2010年11月5日,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内蒙古新华发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股权合作协议。中国出版业跨地区联合打造大型出版传媒产业集团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实质性突破,“中国出版传媒第一股”浮出水面,并推动着出版业从产品经营迈向了资本运营时代。
“现在就是主要把它推向市场,让它进入市场发展的轨道,进入资本经营的层面,让资本和其他市场要素都能流动起来,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航空母舰’。”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展示了国家在推动出版业走向改革融合之路的决心。
强强联合、战略重组,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做久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出版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的融合重组蓄势待发,随着“互联网+出版”、跨领域跨地区融合的日趋成熟,必然会为出版业提供可观的增长潜力。
融合路在何方
如何将这种融合转化为现实增长,是所有问题的关键。加快各重组单位深度融合,实现实质性运作的关键是,加快战略融合、产业融合、管理融合和文化融合。
加快战略融合,建设一流、具有竞争力的新型出版集团。立足出版业传统优势,找准自身定位,通过开展跨领域跨地区合作,坚持走资源配置优化、市场竞争优化、经营管理优化的新型出版道路,并以此向融合要质量,向融合要效益,进一步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出更多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出版品牌。
加快产业融合,充分挖掘产业融合优势,走产业融合新路。向产业融合要效益,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擦亮眼睛、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通过资本运营和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打造具有成长性的优质内容提供商和出版服务商。
加快管理融合,统一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要根据出版企业战略发展要求,尽快从人事管理、战略规划、财务管理、资源配置、市场布局等方面,加快重组企业之间的对接整合,研究出台适应形势的统一的管控办法和业务流程,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高效运行。根据新的产业布局调整业务板块组织架构,依照法定程序理顺产权关系,建立实质运作、有效管控、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加快文化融合。出版产业重组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是两个层面的融合:一是产业层面、组织层面,可以看作是“硬融合”;一是理念层面、文化层面,可以看作是“软融合”。比较而言,“软融合”比“硬融合”难度更大,过程更长。要按照继承、巩固、创新、提高的原则,充分考虑重组企业的历史传统、行业特点、文化背景,加快推进从文化认知到文化认同,梳理和整合双方的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统一的新文化体系。
融合任重道远
出版企业实现深度、全面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发展中加快融合,在融合中促进发展,激活内部各类生产要素和优势资源,培育富有活力的成长机制,是出版企业重组能否圆满成功的关键。
要理顺重组各方关系,扭住思想融合立足点,激发感情融合共鸣点,找准产业融合切入点,把握管理融合着力点,筑牢文化融合支撑点,加快实现战略融合、产业融合、管理融合和文化融合,推动出版企业重组到位、融合到位。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理顺产权关系,加快资产财务、人力资源、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全面对接,形成实质运作、有效管控、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管控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强化重组企业的决策力和控制力。
出版融合之路,最根本的仍是内容,它是出版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实力支撑,是出版业参与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法宝。我们不得不尽快适应新常态,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运营创新,时刻提防来势汹汹的跨行业对手;我们仍需通过不断学习增强本领,认清当前形势,抓住机遇开拓市场,以不断创新的思维迎接来自业内业外的未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