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农药研究30载 成“害虫天敌”
url:http://epaper.gywb.cn/gyrb/html/2015-01/26/content_418869.htm,id:0宋宝安在领奖现场。(资料图片)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在20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里,由贵州大学教授宋宝安牵头研究的《防治农作物病毒病及媒介昆虫新农药研制与应用》项目名列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这次获奖为宋宝安农药研究生涯再一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据他回忆,他第一次获奖时才29岁,青年才俊,意气风发,谈起这一段获奖经历,宋宝安笑着摆了摆手,“当时太年轻了,胆子大,什么都不怕,就是抓住一切机会去闯,去做。”岁月悠悠,如今的宋宝安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距离他第一次获奖也已过了23年,时光在他脸上添了风霜,但是他对科研的热爱依旧不减当年。
一张严格的作息表——不休息的农学家
早上5:00起床,回复邮件、浏览专业信息;
6:30—7:30跑步;
8:00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工作;
12:00—14:00吃午饭,休息一小时;
14:00—18:00到实验室做实验;
18:00—19:30吃晚饭,散步一小时
20:00—24:00再回到实验室工作
……
这是宋宝安一天的作息表,自从1995年组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以来,宋教授保持这样的作息习惯近20年。今年已经52岁的宋宝安每天高强度工作近12个小时,他说:“没办法,就是喜欢,而且平时也没有其他兴趣爱好,唯一兴趣就是做实验搞研究,现在每天跑步散步一小时就是为了让自己在工作的时候精力充沛。”
杨松是精化中心副主任,是我省第一位长江学者,也是宋宝安第一个学生,老家在江苏南京的他,在贵州已经扎根15个年头。据他介绍,他从研究生时期一直和宋宝安一起工作,既是师生,又是科研伙伴,“宋老师真的是数十年如一日啊,这么严格要求自己,太少见了。”他这样说道。
除了在学校的工作,宋宝安还经常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各种行业内的学术交流和讲座。采访前夕,宋宝安刚从北京参加学术交流回来,他说:“对搞研究的人来说,沉下心做实验是最基础的,但是也要将视野打开,看一看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哪些不足,就要学习、改进。”谈起自己的恩师,杨松说:“跟随宋老师学习的这些年,学习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宋老师视野开阔,善于发现行业内新课题这一点让自己非常佩服。”
宋宝安主攻绿色农药研究,可以称得上是“害虫天敌”,田间考察自然少不了,据他介绍,每周大概要出去两次,省内外到处跑,每次都是“悄悄地去,再悄悄地回来”,“我希望我们研究出来的东西能真正为农民所用,而且还要用得好,经常去看去观察我才放心。”宋宝安说。
30载寒暑,做出中国人自己的农药
1987年,宋宝安刚刚硕士研究生毕业,24岁的他在第三届全国农药学术研讨会议上的发言震惊四座,他提出,要做中国自己的农药,做高毒农药低毒化的绿色农药。而当时,我国的农药生产主要是仿制国外工艺。
也因为这股初生牛犊的闯劲,让湖南沅江化学厂的技术厂长刮目相看,会后,他找到宋宝安,希望与他所在的贵州大学合作,由工厂提供资金设备等支持,请宋宝安开发生产一种农药——甲基立枯磷。
据了解,甲基立枯磷是由日本开发的一种对棉花土传病害有特效的高效低毒杀菌剂,但因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产品效率低、纯度低等原因,一直未能实现国内生产。经过和母校的商量,宋宝安欣然接受了邀请,只身一人前往湖南沅江化学厂进行甲基立枯磷的开发研究。
历时8年,辛苦的研究结出硕果,1994年,他自主研发出高效低毒杀菌剂甲基立枯磷,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甲基立枯磷原粉和制剂的工业化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且生产工艺比原来的日本工艺更加高效环保、成本低、产品纯度高,湖南沅江化学厂因此创造产值2亿元,该产品后来成为棉花苗期病害防治的主要药剂,占国内同类产品约80%市场份额。
除了甲基立枯磷的研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成功防治宋宝安功不可没。2010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大面积爆发,受影响农田达两千万亩。宋宝安说“黑条矮缩病就像是农作物里的sars,危害程度可想一般。”
为解决这个问题,农业部成立了全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专家组,宋宝安临危受命出任副组长,负责全国和西南三省一市的防控及病毒监测。当下就带领团队来到重灾区之一的云南省施甸县。
大半年时间里,宋宝安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采取异地育秧、大田移栽,关键时期喷施药剂等方法,终于找到了遏制水稻病势的方法,第二年灾情就得到控制,受灾区的收成恢复了正常亩产水平,达到每亩700多斤。同时,遏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云南模式”也在全国得到推广。经过农业部和南方水稻区农技人员协同攻关共同奋斗,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控制,受影响农田由最初的两千万亩,下降到目前的300万亩。
科研不易,但对宋宝安来说是无悔的选择,他说,“搞研究有趣的地方就在这,不断深入,不断发现新问题,再去解决新问题,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真的有人受益。”
多年苦研,也换来社会各界的肯定,十多年来,宋宝安的头衔不断刷新,从国家创新人才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农药学”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首批杰出专业人才奖获得者、到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何梁何利奖获得者、贵州省最高科技贡献奖“黔灵科技奖”获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再到教育部科技委农林学部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说起自己得了多少奖,宋宝安自己都数不清了,只说在生物化学领域,除了院士没得过,其他奖都得了个遍。
甘为春泥,做新一辈护花人
1982年,宋宝安进入贵州大学化学系,也与贵大结下毕生不解之缘。在他本科毕业继续到沈阳化工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母校专门派人到沈阳,邀请他回母校工作。贵大作为宋宝安的母校,在各方面给了他极大的支持,硕士毕业后,宋宝安回到母校任教,一呆就是近20年。宋宝安说:“这么多年来,学校和老师们都给予我极大的支持,从配备助手、派出留学、修建实验楼、构建团队等,都给了我极好的平台,让我能安安心心搞研究、做实验。”
尤其是1995年,在贵州大学党委支持和重点培育下,宋宝安受命组建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那时候,贵州大学乃至整个贵州省在农药方面的研究几乎都处于空白。精化中心的组建无论是对宋宝安还是对整个贵州省都意义重大。
回想精化中心组建之初的情况,宋宝安说“当时整个中心包括我就只有2个人,办公地点就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屋子里,现在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中心逐渐被外界所熟知,中心逐步发展壮大,20年过去了,现在中心差不多聚集了200多个研究人员,还有了4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实验大楼,这条路真的太不容易了。”
在宋宝安看来,这些年来,自己取得的成绩不是属于他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精化中心研究团队的。正因为这样,在201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大会上,宋宝安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贵州省最高科技重大贡献奖“黔灵科技贡献奖”,获得奖金100万元,宋宝安当即就决定全部捐出去。在和贵州大学校领导商量之后,他决定将这笔奖励捐赠给学校并设立一个用于科技创新方面的基金——卓越基金,来鼓励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成绩的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
现在,这项基金已经平稳运作了3年,宋宝安说,每年都有很多优秀老师和同学积极申报,看到这些我也很高兴,希望卓越基金能真的帮到那些有需要的老师和学生。
其实这不是宋宝安第一次把自己的奖金捐出去,早在1995年,宋宝安把通过“吡虫啉”生产新工艺项目获得的80万元转让费全部捐赠出去,设立了实验室基金,用来修建实验室和购买器材等。
杨松跟随宋老师学习长达15年之久,对于恩师的为人,他这样说“当初留在贵州就是奔着宋老师来的,不论在研究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了我很多帮助,现在中心只要谁家有点什么事,宋老师都不遗余力去帮忙。对于学生那是没话说,只要有好的工作研究机会都会推荐学生去。”
宋宝安说,“生活够用就行,我什么爱好都没有,就想看着精化中心越来越好,贵州研究条件越来越好,我们现在还是缺人才,我现在就像个大家长,先解决团队成员的后顾之忧,好让大家一心一意做研究。”在杨松看来,宋宝安这么多年来的努力,为的都是科研的发展,而不是个人的功成名就。
大梦未完成,时光请等一等
谈起未来的研究方向,宋宝安感慨地说:“我现在已经52岁了,感觉还有很多事没做,时间过得真是太快了。”他心里有个大“梦”,就是要在贵州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防护体系,把理论研究、人才、工厂、田间考察等要素全部融合起来,依托生物多样性来解决虫害问题,包括更好的利用以虫治虫、作物套种等方式,来推动高校科研产业化,真正的做到为贵州省乃至全国的农户谋福利。
现在他们这个团队正在一步步向这个大“梦”靠近,由杨松牵头的《西南地区主要粮经作物重大病害防止的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项目,于2014年3月获国家支撑计划的2500万元项目资助,其他各类项目也在有序进行。宋宝安说;“科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可能很快就能看到成效,这一切除了要沉下心踏踏实实做研究,还要接受时间的考验,我是要走到最后的人。”
本报记者朱梅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标题:专注农药研究30载成“害虫天敌”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