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稳定器”
27.10.2014 18:54
本文来源: 水利厅
江宁区近年将小农水项目与全域灌溉、灌区配套改造、高产农田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进行整合,整村连片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重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治到哪里,路就修到哪里,农田就整理到哪里,新村建设就辐射到哪里,促进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面貌的改善。
10月19日中午,湖熟街道秦淮河边。村民李先生正在田间查看灌溉情况,水顺着沟渠流到田里,不一会儿,近50亩稻田就灌溉完毕。他告诉笔者,过去农忙时,家家户户都得等水、抢水和守水,每次灌溉要半天时间。如今,小泵站改成了大泵站,一两个小时就灌好了,还不需要人在边上看着,用水成本也比过去降低了许多。“小农水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问题,把望天收的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吨粮田,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器’。可以说小农水工程修到哪里,农民就增收到哪里。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时间还减少了,农民能腾出更多时间打工挣钱了。”江宁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该区累计更新改造泵站145座、硬化渠道150公里,实施高效节水示范工程3万亩,共改善灌溉面积15万亩,新增、恢复灌溉面积3万亩,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达到94%。
江宁区许多农业种植地区属丘陵区,需多级灌溉,加之泵站均为“70后”、“80后”,引水河道多为土渠,水利用系数低,近半河水在渠道中白白损失掉了。自2009年开始,该区抓住被列入全省小农水重点县机遇,向中央、省里争取资金近3亿元,区财政足额配套资金2.1亿元,并整合区国土、发改、农发等部门涉水项目资金5.1亿元,涉水项目资金“聚合”在了一起。此外,江宁区还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激发全民水利投资的热情。让群众推选代表参与项目规划,尊重群众的意愿,通过“一事一议”汇聚民力,广泛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实施渠道清淤、土方整治等,大大节约了资金。通过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放大了财政资金的效能。
江宁区还积极引导和动员群众直接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综合规划建设,将小农水建设与饮水安全、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实施。
在小农水项目建设中,江宁区严格执行“四制”,相关部门从招标开始进行全程监督,全程参与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把每一项工程建成放心工程、满意工程。为保证小农水工程的水能够长流,江宁区在建好工程的同时,加强工程管护,制定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划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范围,制定管护标准,明确管护责任,实行区、街道、社区分级管理。江宁区同时落实管护经费,责任到人,做到“建管并重,一建即管”,真正使小农水惠民举措落到实处。(供稿:江宁区水利局 黄欣 责编:省水利信息中心 程瀛)
本文来源: 水利厅
27.10.2014 18:54
江豚种群数量回升 南京以上江段目视发现321头次
经过21天2000公里的航行寻找,环保厅
连云港11部门共商冬季污染天气应对措施
为进一步做好冬季污染天气应对,环保厅
“中华环保世纪行”新闻采访组来苏 19家央媒聚焦垃圾分类
11月27日至28日,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