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村土地土地制度综合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15.04.2015 12:36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围绕承包地的“确权、赋能、搞活”三步走策略,南京进行了一系列生动实践。
确权:“六步工作法”试点经验获农业部充分肯定
在高淳区东坝镇红松村,每家农户的承包地有了新的“身份证”——去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在这个新的“红本本”上,有“高淳区人民政府”的印章,承包地的实测面积、地块总数、每块地的东南西北“四至”都一清二楚。对农民来说,有了它,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是有效保护农户承包经营权益、让农民吃上“定心丸”的关键。但真正为农民承包经营多年的土地“确实权、颁铁证”,并非易事。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经营权已经过两轮承包。由于税费制度、测量条件、频繁流转、自行变更等因素,一轮承包时“毛估”的数字与实际承包土地“账实不符”的情况在全国都非常普遍。
红松村1996年二轮承包时,发证户数1162户,证书面积5986.77亩。2013年开始土地确权试点时,实际登记1117户,实测面积9279亩,土地面积的数字增加了55%。
如何把变化这么大的土地重新确定权属,又要做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高淳区在试点过程中探索出了“六步工作法”。
“这六步分别是:资料准备、入户调查、测量制图、公示审核、登记颁证、建档入库。”高淳区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首先需要“清理原始档案资料”,尽量找全二轮承包时发放的所有经营权证书、承包合同、测算表、农户家庭基本情况统计表等;然后进行入户调查,包括请村里的老队长、老党员指认地块;在测量制图环节,红松村聘请了省地质测绘院驻村工作,采取图解加实测的办法真正摸清农户承包地的面积、空间四至等情况;然后进行公示审核,在确保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登记颁证、建档入库。
2014年8月起,高淳整区全面推开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各镇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前帮后、后面村的业务人员参与前面村的确权等工作方式,稳步推进,不急躁、不盲目,确保“证、地、图、簿”一致、确权登记不遗漏、零误差。截至目前,该区没有发生一例因工作措施不到位越镇上访的案例。“六步工作法”等试点经验得到农业部、省、市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专家的充分肯定,并被作为全市确权工作的基本步骤。
目前,高淳区的试点经验正在全市推广。去年,全市启动了16个镇街、205个村、17.8万户、75.4万亩承包地的确权登记工作。各区已完成测绘制图156个村、73.98万亩承包地;其中已完成公示审核33个村,17.88万亩承包地。按照相关工作安排,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将于2016年全部完成。
农村土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并称农村“三块地”。据了解,对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确权登记和相关改革探索也将于今年逐步开展。
赋能: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让“红本本”更有含金量
确权的意义在于赋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通过承包地的确权颁证,农民的每一块承包地都有了明晰的归属。原来权属模糊、或在近20年的承包期中新增、变更的土地,都得到了清晰明白的确认。而在占有、使用、收益权之外,确权还为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带来了更多的“能力”。
最近,在六合区竹镇的桃树种植区“桃花岛”,万亩桃花盛开,每个周末都有1万多人前往观赏。去年,这里就通过林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了一笔管护急需的“救命钱”。
“桃树的养护成本很高。我们用的都是有机肥、生物农药,一次用药需要几十万元。”桃花岛副总经理王恒明告诉记者,去年8月,又到施肥季,需要一笔很大的投入。当时,他们找了多家银行,但因为没有固定资产进行质押,都没有贷到款。后来,在市金融办、市农工委的帮助下,把桃花岛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质押,成功申请到100万元贷款,解了公司的燃眉之急。
去年底,高淳区东坝镇和睦涧村淳和水稻专业合作社,将2146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给高淳区农商银行,顺利获得了300万元贷款。确权正是这笔贷款得以成功发放的基础。
淳和合作社有443户村民,在确权的基础上,农民通过规范的程序,将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期限13年。银行认为,流转交易得到了区农村产权交易所鉴证、确认和备案,程序规范,合作社拿到的土地经营权合法稳定,银行的贷款权益自然有保障。
目前,我市正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创新,探索扩大抵质押物范围试点,不断将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落到实处。
搞活:农村“能人”以前离乡打拼,现在回家创业
通过确权,土地流转将更规范、更容易,这也使农民更加自由,让农村土地更有活力。
在我市,土地的流转价格大多是七八百元/年/亩,或者是五六百斤粳稻/年/亩,按我市水稻平均亩产计算,这样的价格相当于在没有任何劳动和投入的情况下,却有“旱涝保收”的近一半收成。这让许多有机会、想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可以更安心地走出去。
与此同时,有许多走出去的农民选择了回来。
前不久,在溧水区洪蓝镇傅家边村,新成立的一家公司一下子承包了6户民宅,做起了农家乐、民宿和商务接待业务。这为过去一家一户单独经营的农家乐引入了公司化运作的模式。
这家公司的老总陈源巧是溧水区傅家边人,20岁不到就去上海创业,在农业领域打拼了20多年。3年前,带着经验和资金的他回到傅家边,承包了2千多亩地,搞起了设施农业。在他的园区,苗木基地、草莓大棚、水稻基地一应俱全。
说起回家发展的原因,陈源巧说,家乡这些年的飞速变化,让家门口创业的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政府进行了土地综合整治,建起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信息透明、手续简便、运作规范,做起事来顺风顺水。
据了解,在全市各农业街镇,近年来像陈源巧这样“凤还巢”的人越来越多。在溧水区金桥镇,原来有许多人都去无锡承包土地经营。现在,大家都纷纷回家,带着积累的经验和资金,在家门口承包土地,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该区农工委经管科科长陈斌介绍,在该区农村产权交易所网站上公示的土地流转项目中,十分之九是当地农民申请的。
陈斌介绍,与外来资本几千亩的大项目相比,这些当地农民几百亩的适度规模经营项目,更能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就业,富民效果非常好。
人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人才的单向流动一直是农村社会“失血”和“空心化”的最大隐痛。现在,更多有技术、有资金、有市场经验、真正想种地的人,正不断“回流”,从而为农村有效“止血”,也将从根本上激活广袤的土地,改变农村的面貌。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15.04.2015 12:36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