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精神粮仓”求知寻金
农家书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文化惠民工程之一,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累计投入1.5亿元资金,天津市新闻出版局与天津市农委、市财政局等部门共同合作,从2009年至2011年,共建成3599个农家书屋,实现了农家书屋在全市行政村的全覆盖。
天津市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红表示,全覆盖仅仅是完成了农家书屋的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推进农家书屋管理,积极探索农家书屋的长效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农家书屋作为农民“精神粮仓”的持久效益,把这项国家实施的文化惠农工程落到实处,为农民的读书求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这是我们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天津市、区(县)两级新闻出版部门每年组织开展读书征文、假期学生书屋课堂、村民读书用书比赛活动等读书活动提升农民群众的读书兴趣,积极营造农村基层爱书读书的良好氛围,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了农民积极参加,为农家书屋聚起了人气,充分发挥了农家书屋的读书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今年10月,天津市新闻出版局还组织专业人员通过现场考核、社会评价、综合评议,共推选出全市40家示范农家书屋,以发挥农家书屋在推动广大农民开展阅读活动中的示范引领和先进带头作用。
天津市以农家书屋为平台的农民读书活动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读书寻找致富经
在以种植、养殖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很多农民经常到书屋,通过阅读种植、养殖办法和防治病虫害书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农家书屋成为农民农业生产的好帮手,让农家书屋为农民敲开致富门。
比如,蓟县渔阳镇东大屯村村民赵忠友因为黄瓜黑星病,在农家书屋管理员帮助下从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黄瓜春秋大棚高产栽培技术》这本书中,找到了清除“病根”的办法。问题解决后,从第二年开始,严格按照书上介绍的知识对自家的大棚进行标准化管理,从选种、栽培、施肥,日常田间管理,到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科学的操作,使黄瓜的产量比前一年翻了一番,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阅读感受文化乐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村民把读书当作陶冶情操、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手段和文化休闲的新生活方式。武清区、宝坻区、静海县、蓟县、宁河县以农家书屋为平台开展了以“读书、求知、文明、和谐”“名著阅读交流”“让读书成为时尚”等为主题的阅读交流活动。很多农家书屋通过组织朗读作品、开展知识竞赛、畅谈读书心得等形式,在村民之间进行阅读分享和交流,共同感受读书的乐趣。这些活动不仅潜移默化增强了村民读书的意识,也增强了农村的文化氛围。静海县刘祥庄村村民王海芬兴奋地说:“我们村借助于农家书屋这个平台,使读书成了人们的主要业余活动。在农家书屋的影响下,村民们学知识、学科技的多了,看书读报的味儿浓了。”许多农家书屋还特别注重为留守儿童阅读提供服务,利用寒暑假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各类阅读活动,为改善农村少年儿童成长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习结出丰硕果
追随城镇化脚步,一批农家书屋的功能得到整合和拓展。滨海新区、北辰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结合撤村并镇、形成一批还迁社区的情况,将原各村的书屋整合成立了社区阅览室,针对新型城镇化的特点,从读者服务、业务管理、读书活动等方面入手,优化基础服务,延伸农家书屋功能,明显提升了覆盖面和影响力。他们以农家书屋为阵地,成立了由爱阅读学生和村民组成的读书社,组织开展了“爱祖国爱家乡”读书征文、文学欣赏讲座、书法比赛、读书交流等系列阅读活动,引导广大村民和学生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有条件的书屋还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使书屋成为具有资料查阅、视听欣赏、信息交流等多功能的公益性文化综合服务场所,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深受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喜爱。大量事实表明,农家书屋这个农民的“精神粮仓”给广袤农村带来浓郁书香的同时,也结出了丰硕的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