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场主”们期冀在土地里收获甜美果实
冯炳坤夫妇正在果园忙碌
说到“家庭农场”,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个词汇的首次出现,是在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多时间,但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让“农场主”们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小城靖江也不例外。
做农场主,很忙很费心
据统计,如今靖江的“农场主”已近300位,将近12万亩土地被他们打理得有声有色。
“从替人管理到自己做农场主,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变忙了。”四年前,已过不惑之年的冯炳坤在马桥栗树村流转102亩土地,在园子里遍植葡萄、水蜜桃、石榴、翠冠梨等水果,还养了不少鹌鹑鸟。虽说从打工者转变成经营者,但要他操心的事实在太多,他不得不让妻子辞职来帮忙。为了推广自家的葡萄,他还别出心裁地将妻子照片印在包装盒上。
“我的一天是从早上五点开始的。”冯炳坤说,每天需要早起的原因,是园子里的鹌鹑要此刻喂水。“鹌鹑一天不喂食没有太大关系,但要如果半天不喂水,鹌鹑鸟就会被渴死。”吃完早饭,冯炳坤便骑自己的电三轮进城,他要给酒店、茶楼、超市送鹌鹑蛋,他的鹌鹑蛋质量不错,如今有15个定点单位要送。送完蛋也是闲不下来的,园子里的基础设施需要改进、葡萄藤肥料的施放、果树怎么管理……每一件事都需要他亲力亲为。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让冯炳坤养成了做事风风火火的习惯,“他现在说话语速特快,在路上开车也快,我知道,这都是他为了节省时间。”冯炳坤的妻子小戴说。
最重要的是技术过关
让农场井井有条,仅仅流转到土地,不停地投入资金是不够的。不管是种植还是养殖,没有技术支撑,农场就无法迸发新活力。
与其他农场主相比,冯炳坤算是比较讨巧的。他原先就是技术员出身,在做农场主之前,他一直与种植业接触,有过多年种葡萄的实战经验。“有了自己的园子,我终于可以放开胆子研究我的葡萄了,从选苗到施肥,无一不重视。”冯炳坤颇为得意地说,他培育出来的葡萄,吃起来很甜,尝过的人都说好。“我的目标是,培育出靖江最甜的葡萄。”
东兴镇惠龙村的农场主陈秋虽然是一名80后,但他子承父业搞农业后,做出了很多让父亲也啧啧称赞的改变。
在百余亩的自家农场里,陈秋种上了翠冠梨、油桃等果树,还开挖了小鱼塘。陈秋一直坚信“有机种植”必然有市场,果树的肥料全都采用有机肥。除了河塘的淤泥做肥料外,他还亲赴无锡,请教老果农,购入正宗有机肥。“现代人最讲究的是健康,如果是有机养殖,河塘的肥鱼、无公害果实,都能卖出好价钱。”陈秋说。
收入不比上班差
做一名农场主,投入巨大资金与精力,收入自然不会差。冯炳坤算了这样一笔账:流转土地102亩,其中48亩种葡萄,另外的土地种果树。葡萄能两年挂果,果树至少需要四年才能有收益。去年,葡萄丰收,每斤葡萄售价在6~10元不等,这样算下来,葡萄每亩的纯收入不低于一万元,就算果树五年内不挂果,葡萄的收入也能维持农场的正常运转。
“创业初期总是最艰难的,但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今年芦笋大面积丰收。”马桥镇丰和家庭农场的负责人朱锋也是名80后,如今一心打理家庭农场。据他介绍,今年一年芦笋产出可达上百万斤。目前的价格在12元/斤左右,比刚上市涨了不少,其实收入并不比上班差。”朱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