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信社:保持清醒头脑防范因民间借贷问题跑路

17.11.2014  16:03

  

  今天上午,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做客《阳光政务热线》(齐鲁网记者 李娜 摄)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于富海(齐鲁网记者 李娜 摄)

   齐鲁网济南11月17日讯 (记者 李娜)今天上午,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副主任于富海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客《阳光政务热线》节目。目前强化风险防控是金融部门的重要工作,节目中于富海主任就省农信社在这一领域的措施做出了详细介绍,并针对农村金融风险防范,对听众提出建议。

  据省农信社联合社副主任于富海介绍,近年来,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日益丰富,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公众接触和使用银行服务的机会也显着增多,然而不同的金融产品,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金融风险,比如说理财产品,它与存款不同,有保本和不保本之分,收益也不是固定的。农民朋友们可能对这些金融知识认识还不够充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通过银行渠道进行理财或存款,安全性还是最高的。但是当前对农民朋友的资金安全影响比较大的三类风险是应该值得重视和注意的。

  首先,关于部分融资机构仿冒农信社,误导消费者的风险。农村信用社成立六十多年来,在农村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强大的信誉保障,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们的信任支持。但近年来,农村地区各类新型民间融资机构大量出现,部分民间融资机构经营过程中从门面装潢到宣传营销都仿冒农信社的标识名称,容易使广大客户混淆,有的机构借此对消费者进行欺骗,谋取不正当的利益,给广大客户造成了经济损失。对此,农信社正在积极采取措施维护信用社商标权,同时密切联系司法行政部门严厉打击各类侵权者,保护客户权益。在此,提醒广大客户要正确认识农信社的商标、网络域名及其他官方媒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关于民间借贷甚至高利贷的风险。部分客户为追求高的利息收入,将钱投到一些不太正规的渠道,这种做法风险非常大。这属于民间借贷甚至是高利贷,一旦不正规的融资机构出现资金链问题,老百姓的钱就会血本无归。近年来,省内已经发生过多起因民间借贷问题跑路的事件,老百姓投进去的钱很难再要回来。针对这类风险,大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为了一点利益承担本金损失的风险。

  再就是电信诈骗风险。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目前电信诈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法分子冒用司法机关、金融机构名义。二是不法分子诱骗受害人汇入的指定账户多为异地个人账户。三是受害人多为女性、老年客户。针对这类风险,农信社营业网点一直坚持通过LED电子屏滚动提示信息、营业室内播放宣传片等方式,向客户揭露易发多发的诈骗手段,增强客户的防范意识。同时,我们也要求营业柜员对前来办理转账汇款业务的客户,积极进行风险提示,防止客户上当受骗。仅今年以来,农信社已帮助20名客户成功防范了电信诈骗,避免了资金损失。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现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普及,很多业务已不需要到柜台办理,金融机构帮助客户防范电信诈骗能力有限,最终还是需要广大客户自身增强防范意识,对大额转账汇款业务一定要慎之又慎。

  另外,这里再向广大客户提醒一下贷款与担保方面的风险:一是关于贷款的问题。现实中个别客户用自己的名字贷款给别人使用,这实际上是顶名贷款,只要个人从信用社贷款,就有归还贷款的责任,至于借给他人使用是另外一种债务关系。因此,大家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不要用自己的名义贷款给别人使用,或者借贷款证给他人使用。二是关于对外提供担保的问题。一旦提供担保,借款人未归还本息,担保人就要代为偿还。因此对外提供担保时,大家要谨慎,要掌握借款人的自有资金、经营状况等信息,且在贷款期间要监督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况,关注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现异常变化要及时向农信社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