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业践行“绿富美”:将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到底
中新网杭州5月30日电(记者谢盼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浙江走过十年,足以衡量它经历了什么,留下了什么?
“当下,生态农业的效益已经慢慢显现了,我们今天把生态农业真正做好,也同样可以带来现代化农业。”浙江省农业厅厅长史济锡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浙江走高效生态农业之路,遵循市场规律,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这样准确定位后,未来将呈现农业多赢发展的局面。
生态农业的发展,其实是浙江一直在做的事情,当下农业发展之路,无非是将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到底,而各县市也正不断争做“绿富美”,既现生态美,又创效益佳。
定位生态农业市县各显“神招”促发展
早在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
同年,针对农业发展思路,浙江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战略定位。
十年来,在“两山”论断的引领下,浙江不断探索和实践,初步走出了一条以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产品和乡村休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高效生态农业”之路,并在一些山区县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必须是高效生态,必须是特色精品的。”史济锡表示,浙江是七山一水两分地,且人均耕地较少,从发展农业角度来讲,现状决定浙江必须要走特色精品农业之路,必须要走不能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吴伟强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农产品消费格局越来越注重农产品内在品质和安全,“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既生态化又高效化的农业。”
如今浙江多处的实践,正处处印证当初选择的正确。
一方青山绿水的对话,一处生态优势的朝拜。丽水龙泉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山区农业无疑是“短板”所在,而龙泉却将“短板”换“跳板”。
“山区就立足山区的特点。”龙泉市农业局局长郑玉贤介绍,龙泉以自身特色,形成了以废菌棒为纽带的食用菌循环产业链模式”、“以耳稻轮作为重点的水旱轮作模式”等山区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龙泉模式。
就2014年一年而言,龙泉实现农业总产值20.54亿元,同比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404元,同比增长12.5%,增幅连续3年排在丽水市首位。
峰源乡是丽水莲都区最偏远的乡镇,如今,那里的农民却做起了高山蔬菜的宅配生意,客户已达230多家,售价比市面上高出1倍多仍供不应求。
2013年开始,峰源乡农民以丽水市农科院与莲都区政府签约共建峰源乡高山放心菜基地为契机,走上了发展生态精品农业的路子。目前,峰源乡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达7000亩,年产值约3500多万元。
据《2014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情况》显示,2014年浙江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77.60分,相对2015年目标值为80分来看,目标完成度为97.00%。
浙江省农业厅认为,这表明浙江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处于加速发展期,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按此进度浙江省2015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将达到甚至超过80分的目标值。
生态农业之路“加力”26县发展
今年,浙江做出了一个决定:为26个欠发达县“摘帽”,取消GDP总量考核,考核重点转为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26个原欠发达县(市、区)包括:文成县、泰顺县、磐安县、天台县、丽水市莲都区、龙泉市等。
针对26个县,浙江也正是摒弃传统思路,谋划通过“高效生态、特色精品农业”的定位,加快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跨越。
风正“绿”帆悬!泰顺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近年来利用生态资源优势,通过强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该县生态农业的提档升级,多部门对全县猪场进行“把脉诊治”。
与此同时,生态循环利用成为农业发展的“助推器”。泰顺大力推广“猪-沼-茶”、“猪-沼-薏苡(油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今泰顺建成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20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5%。
“家家户户种药材、镇镇村村闻药香”,在“江南药镇”的磐安,这样场面处处可见。磐安县农业局局长徐永平将生态定为了富县战略,以地区特色“埋头”发展高效绿色中药材产业。到2014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6.76万亩,产值5.08亿元,成为该县促民增收的富民产业。
小县城,大“力道”。不服输的26个县城,借力生态农业,在浙江的发展,开始有了一番新天地。
《2014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情况》中显示,26县生态保护子系统平均得分为6.26分,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为14606元,增幅高于浙江全省平均水平。
“这表明,淳安等26县在生态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已呈现明显的后发优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已初见成效。”浙江农业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史济锡表示了肯定:“生态循环农业可以说是全省都在做的事,生态优势明显的26个县更要走这条路,将生态优势变成自己的竞争力。”
在吴伟强看来,经济相对滞后的26县,往往保留了较好生态环境,那是工业化污染环境中的一块“飞地”,“如果能很好利用这些资源,将有极好的‘后发优势’。”
对于浙江而言,26县的生态农业之路还将走得更远。
按照浙江农业厅的说法是,把26县打造成生态循环农业先行区和绿色农产品主产区,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激活生态潜力农旅结合“做活”农业大文章
其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激活了不少县市区的生态潜力,如今农旅结合正越来越受到民众追捧。
走进天台的后岸村,道路两旁是漂亮的乡村别墅,随处可见“后岸农家乐”字样,来自长三角的游客在村头田尾感受农家生活。后岸村整合美丽乡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各类支农资金,打造后岸景中村。
村前屋后花香飘逸、溪水叮咚清脆悠远、山林竹海如屏如障,县市区抓住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农家乐、出租闲置房、带动农产品销售等,还收获了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浙江省农业厅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浙江休闲农业点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达7662万人次,旅游观光总收入136.8亿元。
青山绿水自然资源禀赋的26个县休闲观光农业点营业收入34.5亿元,通过休闲观光业带动7万多户农户受益。
对于农业搭上旅游的“顺风车”,吴伟强建议,浙江农村地域差异性较大,发展农业旅游时应根据本地特色来做旅游产品设计,忌讳千篇一律,浙江农业旅游发展路径应是“特色农业+旅游”,即基于特色农业来发展旅游,而不是为了旅游搞一些满足景观性要求的农业。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史济锡表示,浙江未来要在丰富类型和产业集聚上下功夫;在创意设计和融合发展上下功夫;在规范管理和生态保护上下功夫,让绿水青山带来更多的金山银山。
投身生态农业各市县争做“绿富美”
“生态农业的效益已经慢慢显现了。”史济锡不无感慨地表示,现在浙江要更凸显这个主题,将理论的东西进行实践,把实践的东西进行扩大。
正如把“风景”变成“产业”、把“美丽”转化成“生产力”,对于今后,浙江仍然是将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到底。
“现代、生态、循环”,这些词成为淳安县农业局局长储苏银口中对该县农业发展规划的关键词。
他告诉记者,淳安以生态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未来还要实现生态循环农业全县域推进、全领域覆盖。”
传统农业大县的江山也在“摩拳擦掌”,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尽心尽力,如政府要投资260万元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今年要把100家农业生产主体、20家农资生产经营主体纳入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
史济锡对这些县市区农业部门的做法表示了认同,他认为,通过高效生态农业,浙江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将得到提升,这既是农民助农增收的要求体现,也是对广大消费者希望得到健康农产品的要求。
“以前讲离农越近,使贫困越多,离农越远,使现代化更多,这是不对的,我们今天把生态农业真正做好,也同样可以带来现代化农业。”史济锡如是说。
“农业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需要的是耐心,更需要的是尊重自然规律,”吴伟强建议,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中,浙江要放弃“抓项目、抓投资”的思维模式,而是应该根据自然资源禀赋的个性化特质,因地制宜。他还建议,浙江生态农业发展中要增加科技的投入,“只有科技才能促进高效,政府应该在科技研发方面加大投入,如建立高效生态农业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发出一些适合应用的农业共性技术。(完)
原标题:浙江农业践行“绿富美”:将高效生态农业进行到底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