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愁喝水的事了”
行进江苏精彩故事我看这五年
中国江苏网11月25日讯 11月20日,记者刚跨进仪征后山区月塘镇东风村合义组童建山家的大门,他就高兴地把记者引到院子边一口闲置的老井边。
这口井是童家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打的,“我们这里是丘陵地区,历来吃水困难,后来下决心花2000多元打了口深21米的水井。虽然一桶桶水吊起来辛苦,但它不仅解决了我家的喝水,还解决了全组甚至周边两三个小组的喝水问题。每天都有村民上门排队打水。”后来村里有了小水厂,各家也装了自来水,“可每天只能定时放水两三个小时,得拿大缸存起来。沉淀一会儿你再去看,底下厚厚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还老有难闻的漂白粉味,吃得人胆颤心惊。”
现年54岁的童建山,过去的大半岁月都在愁水,“我家是做雨花石加工的,雨花石需要泡水清洗,每天需要一两吨水,这是我的最大难题。特别是农忙时期,塘里水干了、地裂了,牲畜、人混用沟里水。”这话勾起了一旁大队会计陈国珍的记忆,“我老家在仪征长兴村,当时整个村很多人得肝病。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每到农忙插秧季节,从长江引水到丘陵地区的东风村沿路要经过五级提水,一小时费用140元。为了保住这来之不易的灌溉水,全组老老小小半夜就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在沟渠边,防止沿路村落偷水。“不看不行啊。后来挖塘收雨水,全组起早贪黑了一个季度就挖了一个当家塘,风调雨顺的年头最多有个3000立方水”,村委会主任冯小平说,“那时没法解决水,都没人愿意当村干部。”
终于,2010年1月份,东风村来了施工队。家家户户装起了真正的自来水,全村人喝上了干净的长江水。2010年的最后一天,仪征全市圆满完成区域供水任务。
仪征为全市区域供水投资2.5亿元,使区域内的低山丘陵地区彻底摆脱了年年受旱、年年抗旱的困境。现在的合义组有了三个当家塘,再加上这几年坚持不懈的土地平整,最大限度的让每滴水归仓,全组每年蓄水15000立方。做了组长的童建山开玩笑地说:“现在我这个组长也没用了。因为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院子的老井偶尔用来洗石头,水缸蓄水的习惯还保留着,不过“完全没有白渣渣,也没怪味。喝水的事再不用纠结了!跟城里一样。”
区域供水是扬州历时最长、覆盖面最广、工程量最大、难度最高的工程,也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几乎历时两个五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重大民生实事工程。2009年,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切实解决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决议,意味着区域供水从城市走进农村。2012年10月,经过几年苦战,先后投入近50亿元,完成铺设供水主干管道1438.18公里,支管网15016公里,覆盖全城、进村入户;建成无负压增压站、并联式增压站29座,有效保证了区域供水的水质、水压;完成收购484座小水厂,实现全市区域供水全覆盖的目标。
把区域供水与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有机结合起来,2012年底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后,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新要求:区域供水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形成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才是完整意义上区域供水的实现。为确保城乡“同质水”成为“高质水”,该市对16个水源取水口,划定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范围,建设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水质检测,对供水中的取水、制水到输水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每月市城乡建设局将出厂水和管网水水质状况在网站公布,及时向社会提供安全供水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本报记者汪 滢
本报通讯员严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