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常州代表40件提案涉及民生 养老成焦点
民政工作体现民生温度,它所承担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基层民主、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责,都是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密切相关。
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瞄准基层、瞄准民生、瞄准发展,建言献策,共收到与民政相关的议案、提案40件,主要涉及养老模式、养老产业、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等各个方面。他们都提出了哪些建议?我们不妨来看一看。
市人大代表周忠:
要进一步健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和医养融合服务,落实补贴政策;虚拟养老依托12349服务平台,使服务半径持续扩大;并建议推行护理保险制度,建立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展开为老服务。
据悉,他提出的《关于提升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议案》也被列为市人大2015年的“一号议案”。
市政协委员张晓平:
设想全方位引入社区安老+颐养+托管+服务模式,实现互联网化服务网络平台,实现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以房养老”模式的安老院,组建、培养安老服务专业服务团队,并全面启动社区医疗支援服务网络(社网)建设计划。
据悉,他提出的《关于安养体系建设的提案》被列为市政协2015年重点督办提案。
市政协委员无党派和社会保障组:
建议提升社会救助机制。
市政协委员许定亮:
养老产业打造4种发展模式,即养老社区、休闲旅游、产业基地、老年休闲城市,满足更多老人养老需求。
市政协委员胡静:
建议建立公共服务意识的服务队伍,为社区“减负”,并进一步提升社区便民服务工作。
市政协委员陈凯:
倡导社会组织的公益捐赠,通过设立爱心公益基金和组建爱心公益联盟等方式壮大实力,同时建立爱心公益表彰奖励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并加大政府采购社会公益组织力度。
筑牢民生保障线,围绕养老、救助、普惠福利、社会组织开展工作
老百姓关心的,就是民政准备做的
围绕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我市今年的民政工作有何新政与举措?
就此,常州晚报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
居家养老:医养融合,探索电商合作模式打造民政O2O
目前,我市96%的老人实行居家养老,4%实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作为目前主要的养老方式。
今年,市人大“一号议案”对居家养老提出几方面建议,其中大部分,已被市民政局列为今年的重点工作。
今年,我市的居家养老工作将着力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提档升级,同时通过自办、协议合作等方式,加强居家养老的医养融合工作。
“如‘一号议案’中的建议,居家养老的医养融合也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点。”市民政局局长许峥介绍,这方面,今年着重有几项工作,包括把社区卫生服务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有机整合;没有条件直接建机构的,建立合作关系,与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整合各类老年信息平台,将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生活服务、紧急求助结合起来;发展民营护理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另一方面,居家养老也将探索和电商合作的模式,民政也可以打造‘O2O’,以后,老年朋友只要安坐在家,子女在手机上点一点下单,就有专人上门为老人服务。”许峥说。
养老服务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实现养老事业、产业双驱动
常州地区早在1985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市的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养老产业已初具雏形。
2014年,市政府明确将养老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10大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目前已规划形成了金坛市茅山国际健康养老中心、溧阳市天颐谷养老产业园、武进区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新北区小黄山养老产业园、常州天宁区健康养老集聚区等养老产业园区。通过连续两届举办养老产业招商会,形成了以金东方、鼎武、钱璟等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和优秀品牌。
“今年,我市将全面落实养老服务业发展新政,突出产业优势和特色,加快构建优质养老服务体系。”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庄韧告诉记者,养老服务业将围绕重大项目、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和重大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政策层面,将制定出台一系列补贴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和专业人才加入养老队伍。产业方面,重点主要集中在全国首家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天宁区健康养老集聚区的建设上,致力打造成为集养老服务、康复医疗、人才培训、老年用品研发、休闲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
社会救助:出台新政,强化临时救助的托底功能
常州的救助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打包式”救助、家庭经济核对中心和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平台联动管理低保均为全省首创,全市58个镇(街道)全面建成了社会救助申请“一门受理”窗口,溧阳、新北还成为了全省的“救急难”工作试点市(区),实现救助全面升级,打造“常州模式”。
“再过不久,新制定的《常州市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即将出台,重点推进‘救急难’的临时救助政策创制与其他救助政策的配套衔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和救灾处处长郑跃声告诉记者,新的办法强化了临时救助的托底功能,同时,社会救助管理平台和经济状况核查系统还将拓展与教育、金融等部门的信息交换和数据共享。
同时,还将修订《常州市临时救助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同时对救助标准做出新的考量。
“现在呀,我们做台账、迎检的时间少了,深入居民听民声的时间多了。”自从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下发全市社区减负增效的“1+7”文件以来,“有更多的时间服务居民”是许多社工的切身感受。
今年是全市“减负增效”的巩固提升年,要大力推行“政社互动”,全面提升双向履职履约质量,使“政社互动”街道(镇)覆盖率达100%。
为了规范社区管理服务,去年市民政局在全省首创“三大站”的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在全市城乡社区统一挂牌标识。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徐克禹告诉记者,今年,社区“三大站”功能将进一步完善,会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让社区回归自治本位。
同时,还将深入开展“和谐(平安、文明)社区(村)”创建工作,确保全市城乡和谐社区达标率均达到98.5%。
今年2月,我市新增11家5A级社会组织,至此,我市共有5A级社会组织14家,数量居全省前列。截止2014年末,全市登记社会组织5186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14.2个,居全省第一。
去年,我市投资近2000万元建成了常州市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中心,并采用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形成“以社育社”的孵化模式,走在了全省前列。
“常州是一座慈善之城,公益慈善的氛围其实很好,但公益组织却不是在里面唱主角。”市政协委员陈凯在他的提案中就曾说道,希望建立爱心公益基金和组建爱心公益联盟等方式壮大实力,同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社区的‘减负增效’,也需要社会组织的参与。”
今年,我市将建立健全市、辖市(区)、街道(镇)三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基地网络,重点培育养老便民、公益慈善、社区服务等社会组织;制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资格认定办法》,分批次出台《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参考目录》,提升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能力。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打造“社工+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发挥社工的带动和引导作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
问政一把手:
打造现代民政,推动常州民政事业改革升级
许峥 市民政局局长
今年是全省现代民政创建的推进年,常州的民政工作,在立足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同时,将把握新常态,聚焦新坐标,推动常州民政事业改革升级。
着重推进五方面的工作。一、统筹民政六大基本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公共服务均等化、福利制度适度普惠、符合现代社会治理要求的民政工作体系。二、突出做好社会救助实施办法、临时救助暂行办法、养老护理员岗位津贴办法、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资质认定办法、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专项配套等政策的创制。三、以现代民政指标体系和民政重点工作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为纲领,加快与现代民政接轨。四、全力办好纳入市政府“三优三安”民生实事工程的“加强社会保障”和“推进优质养老”两件实事,突出做好福利院、龙城古园、军休服务中心、烈士陵园、救助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养老服务业聚集区等一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五、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重点搭建5个信息化平台,构建数字化民政管理服务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