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成为全国两会搜索“高频词”代表委员建言献策应对人口老龄化——2016年全国两会养老精彩话题扫描
2016年全国两会前夕,新华社联合百度搜索梳理了全国两会的大数据。
调查数据显示,改革、环保、养老、创业这四大话题排名居前,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搜索“高频词”,单个话题的搜索量均超过亿次。
群众的呼声,就是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截至3月16日,本届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共收到全国人大代表提交的有关养老问题的建议、议案159件,收到全国政协委员提交的涉及养老的提案98件。涉老建议和提案数量较2015年的122件,增加了近111%。
全国两会上,汇聚民意民情,问计国计民生,为积极应对老龄化建言献策,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共同愿望和切实行动。
本期养老产业周刊,我们为读者搜集整理了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精彩观点,梳理了几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对养老政策的解读和回应,盘点了几位民政战线的全国人大代表的采访实录,与读者分享,期待凝聚共识,为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科学发展路径。
在充分肯定去年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我国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关心的医疗、教育、养老、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城市管理等方面问题较多……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担当意识,下更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始终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尽心竭力做好政府工作,决不辜负人民重托。
织密织牢社会保障安全网。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地要切实负起责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办法。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多种形式的医养结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切实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权益,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总理参加山东团审议时指出:千万不要小看家政服务、社会养老等“朝阳产业”
3月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全国人大山东代表团全体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多位代表在发言中谈到促进家政服务产业化发展和创新养老服务模式等问题,李克强表示,千万不要小看家政服务、社会养老,这些都是“朝阳产业”。要积极主动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以活跃的创新创造活动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李克强说:“我们在转型过程中,新的需求在大量涌现,供给侧改革就是通过创新提供新的供给。千万不要小看家政服务、养老服务,这些是朝阳产业。将来带动的就业比传统的动能带动的就业人数要多,更多的还服务于社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如果我们把阻碍发展的条框打破,很可能你们的效益比大的重化工企业效益还要高。”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是重点和倾斜方向
3月9日下午,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经过两会“部长通道”时,就媒体记者有关问题作了回答。
李立国指出,去年国务院就制定并下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要求实现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更好地发展养老服务。到去年末,我国总体养老床位已经达到669万张,实现“十二五”规划预定的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0.2张的目标。养老机构不只为入住机构的老人提供服务,还有很多开展连锁服务,走进了社区和家庭,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和专业服务作用。
“在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民政部门主要采取了三个措施。一是指导和推动各地加强社区日间照料设施建设,使老年人在本社区就能够得到助餐、助医、助浴、助洁等各种服务;二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鼓励社会力量、民营机构开展进入社区和家庭的养老服务;三是依托‘互联网+’,在一定地域鼓励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使老年人享有从生活照料到缴费等各个方面的社会服务。”
针对农村养老问题,李立国指出,农村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于城市,是今后一段时间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倾斜方向。将来,首先是按照基层群众自治的功能,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其次是加强设施建设、功能完善和人员配置,把以前专门面向“三无”人员的乡镇敬老院扩展成为当地养老服务中心,发挥辐射作用。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放开养老市场,让更多民资注入
3月10日,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张世平做客“中经两会之夜”,探讨“养老新模式——医养结合”话题时表示,养老不能光靠政府,应该放开养老市场,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其中。
张世平表示,现在提倡的医养结合是从老年人的现实需求角度出发,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医养结合最关键的一点在于融合,就是要把医疗、护理,包括康复,甚至还包括一些临终关怀等融为一体的模式。
在张世平看来,需要下大力气做的是如何依托社区发展立足基层的医疗养老服务机构,毕竟大多数老人还是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把社区资源盘活非常重要。
她还建议,更多地放开养老服务市场,以吸引民间资本,为民间资本进入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光靠政府肯定是不行的,即使进社区,也需要很多民间资本注入,从而推动养老机构的大力发展。”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长期护理保险”各地正在探索
3月7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记者会上,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谈到长期护理保险时表示,这个问题探索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现在各地已经有一些探索,比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来解决一部分,有的地方还没有把医疗和医保打通,我们鼓励把医疗和医保打通,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好事,一些失能老人,如果家庭确实没有条件的话,进入社区或者集中养老,如果带有医疗养老,从国家和个人来说比在医院里头都节省费用。第二个是社区性的,社区有一些病房,要安排一定的护理服务,还有居家性的,通过不同的联系方法,有些什么问题需要进行护理,这个体系我们讲的是以居家形式为主的,然后社区,然后集中,这是先说体系是什么样的。
对于资金来源,楼继伟指出,个人负担,政府有一定的采购,有一定的支持,还和现在的医保打通。至于是不是要出现一个新的险种,日本有这个险种,40岁以后交老年护理险,在老年失能之后,通过这个险来解决居家、社区和集中安排的失能老年人的护理。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考虑增加这个险,“十三五”期间会研究怎么来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网传延迟退休时间表属误读
3月9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会堂北厅的“部长通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刚走进来,就被记者团团围住。
“关于延迟退休,现在网上流传着一个时间表和方案,我可以实事求是地讲,这是一种误读,不是正确的方案。”当被问及延迟退休的问题,尹蔚民立即“辟谣”说,网传目标年龄的设定、不同群体退休年龄的起始点,与官方制订的方案有不少差距。
尹蔚民重申,延迟退休政策的制定,最主要的出发点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如何开发人力资源,让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他透露,按照相关程序批准以后,预计今年将推出这个方案,之后向社会征集意见,并进一步修改完善,最后再正式推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统筹资源,医养结合,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
3月8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记者会上,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在回答中国日报社记者关于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提问时指出,老年人口在医疗、照料、护理、康复等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长,这样就给卫生资源和服务资源都带来一个巨大的新的挑战。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进机构养老,没有医疗服务的保障,老年人不安心,子女们不放心,所以就得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把资源进行统筹,实行医养结合的方式,来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的问题。
换个角度看,我们做好了医养结合的服务,满足老年人服务的需求,促进健康的老龄化,这本身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贡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门研究了医养结合解决老龄服务的问题,并且还发了相关的文件。目前已经开展了试点工作,要求各地在医养结合方面,在投融资,在价格政策、土地政策、税收等政策方面,人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方面,都要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多种医养结合的方式,比方说对口支援、合作共建、建立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来加强医养结合。同时整合资源,开办老年病医院、康复长期护理的机构,支持养老机构来设置医务室、护理站,为老年人提供治疗、住院、康复期护理这样一体化的健康和养老的服务。
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设立高龄补贴
3月4日上午11时,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副秘书长、发言人傅莹表示,我们需要对加快出现的老年社会趋势有一定的考虑和准备,人大常委会去年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了执法检查,也发现不少问题。比如“空巢”“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比如跨省医疗、异地结算还面临一些困难,尤其是大量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都提上日程了。
傅莹表示,在执法检查当中代表们也提出许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储备。再比如未来能否可以建立高龄补贴等。总之,社会总是在发展,人大的法律和政策都要跟上社会的需要。
民政代表“好声音”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
赵风楼: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专门论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有明确要求。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加强老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我们应该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加大中央财政对养老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具体行动。
为此,赵风楼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养老机构建设。首先,中央财政要加大对养老机构建设支持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养老机构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应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建议国家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贷款也要向养老机构建设倾斜,享受城市棚户区改造贷款的优惠政策。此外,国家预算内建设投资也要向养老机构建设倾斜。
其次,对各种所有制养老机构的支持要一视同仁。在提高公办养老机构兜底保障能力的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养老市场,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发展。
再次,加快推进环京津医养结合型养老示范基地建设。“十三五”期间,支持河北各设区市和环京津县(市),积极推进建设具有一定规模、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基本满足三地养老服务需求的医养结合型示范养老基地或养老服务设施,打造北京异地养老首选地和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聚集地。支持河北发挥优势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借助北京、张家口申办冬奥成功和张家口、承德地区气候以及地理位置优势,打造京津冀候鸟式养老服务区;借助秦皇岛地区海洋资源优势,打造京津冀休闲、养生、娱乐、旅游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区;借助廊坊、保定地区紧紧环绕京津的地域优势,打造性价比突出的宜居养老服务区。
中国的养老模式应是集中、居家两翼齐飞
石 光: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民政厅厅长
60岁老人养90岁父母的现象在中国即将普遍出现,这要求我们既要建设好集中养老机构,又要围绕居家养老做好服务。石光表示,中国的养老模式应是集中、居家两翼齐飞。他在调研时发现,近年来,随着社区活动中心和社区医院的建设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在城市有了铺开实施的可能。
在实施中国式居家养老的过程中,各部门应各尽其责。民政部门要牵头抓好社区服务组织的规划,制定社区服务的方针政策,组织和指导社区服务。卫生部门要大力发展社区卫生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及时的医疗服务。文化、体育部门要广泛组织开展社区文化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两会养老话题盘点之『各方好声音』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张世平: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老龄化高峰期的加速到来,成为新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期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为此,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将其纳入国家规划,完善相应体制机制;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基本制度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推行健康管理服务;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增加服务供给;快速发展老龄产业,充分开掘市场潜力;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广泛凝聚社会共识。
钱学明: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西区委主任委员
推进医养结合的难点是管理体制,涉及卫生、社保、民政、保险等多个部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需要一体化,只有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才能让更多医院开设养老机构。
白鹤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
养老服务业涵盖衣食住行、医疗服务、健身娱乐等领域,涉及面广、产业链长,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新增长点。闲置资源转型成养老服务设施,必然涉及建筑、装修、医疗器械等行业,将有效释放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加快建立我国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体系
李小鹰:全国人大代表、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教授
老年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对象的中心和重点应当是失能老人,由于失能老人情况各异,对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也不一样,她建议从医院长期住院护理——出院后医养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三个层面区分护理模式、服务对象的界定以及保险覆盖的比例。对于资金来源,她提出以基本医保基金为主渠道的多方筹集资金建议,对于城镇居民来说,来源可以有社会医疗保险(职工或城镇居民)基金;社会支持(慈善捐赠、福彩基金等)资金;以及未参保居民缴费的资金。对于农村居民来说,建议从新农合、社会支持、个人缴费等多渠道筹得。建议每年福彩基金划出一定比例加入长期护理保险,重点向农村倾斜。建议国家慈善捐助资金每年划出一定比例加入老年长期护理保险。
戴 皓: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董事长
戴皓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应当成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这五大基本保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合众人寿下一步会根据这一险种开发产品,未来希望与养老社区实现对接,让消费者在购买了这一险种后,不论是在家里护理,还是在医院、养老社区甚至专业的护理机构,都能够得到来自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充。
孙洁: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
从中长期来看,为利于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稳定性,需要考虑单独筹资,不要划转医疗保险账户资金,同时主管部门应为人社机构。在基金管理上可以上交社会医疗保险,但要建立专门账户,防止医疗保险基金透支护理保险基金。孙洁提议,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老年护理服务分级和失能评估体系,建立统一的失能等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级标准,避免未来老年照护保险出现严重碎片化的局面。
发展“智慧养老”,破解养老服务难题
车晓端:全国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
“智慧养老”模式可以较大地节省人力成本,他建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科技手段,以社区居家“智慧养老”机构管理信息网络平台为支撑,以“建立老年人信息数据库”为基础,以“提供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健康管理”为基本服务内容,介入各种终端健康监测产品采集并整合老年人安全、健康相关信息,将专业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康复中心、家政服务、急救服务与个人、家庭随时随地连接起来,建立完善的“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徐晓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为了让老人们享受到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徐晓兰建议,首先要建立国家老龄信息数据中心,开放养老服务方面的公共数据;其次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相关的标准及规范,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共享共治,形成集技术、服务、监管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体系。推广、鼓励使用家用智能健康终端,此外,基于数据分析,展开差异化服务与个性化定制也将成为未来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趋势。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
王 名: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
应当将“互助养老”作为探索解决养老危机的新型模式,为养老机制探路。要重视养老文化的传承性,正视城乡差距、供求差距与中西方文化差异,积极探索以“互益”为理念、以家庭为载体、以社区为平台的互助养老模式。
李 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副主任
国家应设立分类专项资金,直接资助农村养老院。互助养老由入住养老院、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互助服务。同时还可离家不离村,就地抱团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