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打造"优质养老"工程 78万老年人老有所乐

28.09.2015  14:34

        中国江苏网9月28日讯 截至2014年底,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78.02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16%。也就是说,我们身边,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面对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民政部门与时俱进,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智慧化手段整合起来,推出更多的补贴政策、文体平台、生活帮助等,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让老年人生活更便捷,生命更有保障,让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金色新城老年养护中心的医护人员对每一位在住老年人的健康、生活等基本信息进行登记

        优质养老,为全市78万老年人办实事、谋实惠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民政局以市政府“三优三安”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为重点,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实行政府、市场两轮驱动,推动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养老服务及设施覆盖全市大部分老年人,11万余老年人享受到政府发放的社会福利补贴。

        项目推进方面,居家养老提档升级,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并依托现有养老和医疗资源,在中心城区规划启动了常州市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养老、康复、医疗、涉老产品、培训、教育六大产业。

        惠民举措方面,不断拓展养老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多元的消费和服务需求,居家、机构双管齐下。并通过市场化运作,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形成居家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模式。

        为顺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我市还通过建立老年人口数据库、“12349”为老便民服务平台、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和志愿者服务数据库等信息平台,满足老人的养老需求。据统计,拥有家政服务、精神关爱等15类300多项服务的12349平台,目前已累计服务老年人30.3万人次。2015年4月,又引入淘常州“APP+新型便利店+高速干线物流”的O2O经营模式,实现了政府向电商购买公共服务的跨越。

        优质养老面面观

        按照不同的养老方式,目前我市实行的是“9064”模式,即90%的老人实行社区居家养老,6%社区养老,4%实行机构养老。

        选择怎样的养老方式,关键还是看老年人最需要什么。为此,晚报记者择取了几个和老人最密切的养老选项进行探访。

          居家养老:实现城乡全覆盖,“标准化”建设达232家

        临近中午11点,位于武进区戚墅堰街道的一排旧房子里,传出了昂扬的歌声。这一排房子,原来是戚墅堰先行派出所的办公地点,2009年它被改造为戚墅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供周围的老百姓使用。“别看麻雀虽小,但是五脏俱全。”中心工作人员邵阿姨在这里已经好几年了,她是亲眼看着这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点点完善的。

        今年,我市居家养老提档升级,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城乡全覆盖。其中,达到“标准化”要求的有232家,标准化从机构设置、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服务队伍等8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指标,构建了一批规模大、服务项目丰富的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戚墅堰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就是“标准化”之一。

        同时,我市也相继出台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养老服务业、加快医养融合、加强老年教育工作等意见,明确扩大居家养老服务普及面,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出综合载体、联合养老、社会组织、基金运行、虚拟养老、志愿服务六种模式,深受老年人欢迎。

        “此外,我们还培植了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品牌,比如试点养老社区金东方颐养园、兴建养老综合体、培育老年用品产业,对居家养老进行新的有效探索。”市老龄办综合科科长胡利告诉记者。

戚墅堰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合唱团正在进行歌唱训练

        老年助餐:5种运营模式,5000余名老人受惠

        今年80岁的马阿姨是孤老,年纪大了,烧饭做菜不方便,她把家门口的居家养老老年助餐中心当作自己的第二个家。

        在我市,像马阿姨这样的空巢老人有近35万人。

        如何让这个群体能享受到服务、感受到温情?今年,我市以“助餐工程”为重点,拓展服务内容。从解决老年人助餐、日间照料等“受欢迎又管用”的服务项目出发,开发了一些可操作、能落地、反响好的服务项目。目前全市已建成助餐中心(点)160个,其中城区城市社区81个,覆盖率4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形成“连锁企业配送”、“街道(镇)中心统一配餐”、“村委自办”、“老年协会承办”以及“整合周边餐饮资源”等5种运营模式,实际服务5100余名老年人。

        钟楼区五星街道的新农村委老年服务中心,采取的是居家养老服务民间组织运作模式,从2008年至今累计吸收民间资金120万元,并建立了村居家养老服务基金。村委有60岁以上的老人有429人,占全村人口的23.2%,他们全部加入了村委会的老年协会,协会以自我管理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开展助餐、阅览、棋牌、日托照料和各类家政服务,已能基本满足429名老人“老有所养”的需求。

        “下一步,我们还要大力推进‘老年助餐工程’,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和运行老年助餐中心(点),提供集中用餐和送餐上门服务,进一步扩大老年助餐覆盖面,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方便的助餐服务。”胡利介绍。

助餐服务,一周内每天的菜都不重样。

          医养融合: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刚需

        医养融合,是一种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优势在于整合养老和医疗两方面的资源,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持续性照顾服务。无论是在公办养老院,还是民办养老机构,现在都在向着医养融合方向发展。

        上午9点半,位于金色新城的老年养护中心,医务室的医生徐福根已经巡完了一轮房。对于重点要关照的几位高龄老人,他多留了些心眼,叮嘱家属时刻要注意老人的情况。“建一个养老机构,从规划起,就要开始分病区,医务室必然要成为其中的配套。”中心负责人程亚平告诉记者,他们这里的老人平均年龄已经达到了87岁,现有的169张床位中,90%都是护理床位,而其中,又有70%的老人需要全护理。

        据统计,截止到上半年,全市护理型床位总数达9362张,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37.3%。“医养融合是趋势,我们鼓励各类医院、乡镇卫生院利用自身的医疗资源、医保优势,创立护理型养老机构或养老机构创设医疗服务机构,加快养老服务收费纳入医疗统筹。”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庄韧告诉记者,下一步,我市还将重点发展护理型养老机构,不断优化养老床位结构,推进护理型床位的建设,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刚性需求。同时,组织全市近350名养老护理员分三批参与初级养老护理员培训,提高养老护理队伍的整体服务水平。

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为医养融合提供了便利         “十三五”养老发展规划即将启动,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据了解,“十三五”养老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即将启动,除了常规的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外,还将重点加入养老服务设施的空间规划。“重点要调整床位结构,随着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增多,今后的养老机构,要鼓励护理型床位的设置。”         针对我市“9064”结构养老模式,大部分老人都是居家养老的现状,下一步市民政局也将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力度,明确居家养老购买服务目录,重点关注高龄独居、空巢等特殊老年人家庭,并以“互联网+”思路拓展养老服务,巩固“12349”平台社会化运行成果。庄韧表示:“借助互联网整合‘线上线下’服务资源,包括家政服务资源、医疗资源、精神文化方面的资源、大数据中心等,同时依托‘楼口’实体店网点优势,承接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本版文字 吴燕翎 通讯员 刘婕茹 杨丽娜         本版图片 夏晨希 民政部库组照“优质养老 编辑: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