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王八 钓王八 这个男人不简单
鳖,又称鼋,古人摄食极早。《礼记•内则》在记载周王菜肴时,有“濡鳖”这一道菜,《楚辞》中关于以鳖为原料的菜肴也有许多。古代“水八珍”之一的“裙边”,也就是大鳖甲壳周围的一道软边。古人钟爱鳖肉,是因为肉味鲜美,补气益中,又有山水灵气。
这年头,在我市养鱼养虾养螃蟹都已算不上是什么新鲜事,但养甲鱼的却不多见。不过,在东兴镇海镇村南15组,村民高纪贵就敢于试水甲鱼养殖。而且呢,他养的甲鱼并不是直接做菜吃,而是给人垂钓,让周边不少村民忍不住要去尝尝鲜。
饭桌上得来的“灵感”
甲鱼,学名鳖,又俗称水鱼、团鱼和王八等,卵生爬行动物,水陆两栖生活。甲鱼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有清热养阴,平肝熄风,软坚散结的效果。甲鱼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滋补药品。那么这道美味又是如何和高纪贵结缘的呢?终究离不开个吃字。
2012年,在外奋斗多年的高纪贵想着“落叶归根”,便在家乡海镇村流转了大片土地,发展生态种养殖和农家乐。但养殖什么却让他犯了难,好在一次朋友间的聚会,给了他启发。酒桌上,高纪贵抛出了自己的疑惑,朋友们纷纷支招,养鱼的,养龙虾的,养螃蟹的……争当大家议论之际,其中一人提了个建议——养甲鱼。这个朋友给出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靖江养甲鱼的人很少;二是自己有朋友在苏州养甲鱼,可以提供技术。高纪贵一听,觉得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走寻常路也符合他的性格特点。他19岁便外出谋生,一直在外“漂”到40多岁,就是想图个新鲜。没几天,高纪贵便和朋友一起前往苏州取经。
回忆起当时的决定,高纪贵其实还有一条路走,那就是专心搞种植,种翠冠梨。翠冠梨是东兴镇的特色农产品,市场销路很好,高纪贵原先甚至已经购买树苗,而一听到养甲鱼的点子后,立即放弃了翠冠梨。为啥?因为种的人太多,没特色。于是原先的梨园摇身一变成了池塘,一株株树苗变成了一只只甲鱼。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挺远
高纪贵的首次取经之路,可谓是一帆风顺。到了苏州,吃得好,睡得香,看看人家养的甲鱼,个个活蹦乱跳;听听人家的讲解,感觉也是没什么难度;再打探打探市场行情,高纪贵觉得这条路选得太对了。回来之后,他迫不及待地放了3000多只甲鱼苗进了塘中,按照从苏州学过来的经验依葫芦画瓢,“坐等”甲鱼丰收获。
挖池塘不是难事,难的是如何才能养好甲鱼。刚开始甲鱼塘也倒没什么异常,但好景不长,问题开始频繁出现。因为生病、天气等原因,甲鱼苗天天有死亡,最多一天捞上十多只死苗。没多久上百只甲鱼苗挂了,上万元打了水漂,甲鱼塘向着要泡汤的方向发展,让高纪贵很是“上火”。没办法,高纪贵不得不再次踏上求师之路。这次,他改变之前听课的方式,跟在当地养殖大户身边帮他们打下手,用亲身实践来积累养殖经验。做白工的同时,他又要到了“东家”的联系方式,回来之后,一有问题就电话请教,实在不行就把人家请过来指导。高纪贵生态种植的蔬菜便成了孝敬“东家”最好的礼物,甲鱼养好了,蔬菜也孝敬了不少。
这个门外汉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甲鱼养殖上,学习技术、请教专家,只要是对甲鱼养殖有用的东西,他都去学习,经过反复的尝试,甲鱼养殖这才慢慢走上正轨。门外汉慢慢成了养殖能手,也能够对症下药,及时排解问题。在保证甲鱼健康的同时,高纪贵还尝试让甲鱼保持“野性”。高纪贵收购小鱼喂养甲鱼,以代替饲料喂养。经过近一年的养殖,半斤多的甲鱼苗已经长到一斤半到三斤,满足了上市销售的要求。
一根钓竿带来的突破
甲鱼是长大了,但往哪边销售呢?和饭店、餐馆联系,没有门路;直接拿到市场上去卖,价格不合算;不去卖,那养着干啥呢?看着别人手中的钓竿,再对比一下钓场中的鱼和市场上鱼的价格,高纪贵又有了新想法,与其直接去卖,不如也像钓鱼一样钓甲鱼,既增加了趣味性,又可以提升利润空间。
对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来说,钓甲鱼并不陌生。在这辈人的记忆中,以前河里的甲鱼甚至比现在河里的普通鱼都多。得知高纪贵养殖的甲鱼可以供垂钓,附近的村民纷纷慕名而至,一展钓技。有村民表示,自己小的时候常常和伙伴们在河里钓甲鱼、螃蟹,现在河里已经没有甲鱼和螃蟹了,这些早就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没想到如今又能有机会钓甲鱼,有种怀旧的情感在里面。而且看着甲鱼出水,比起市场上的甲鱼,自己吃着也放心。
一根钓竿就让高纪贵的甲鱼打开了销路,但这根钓竿却还是满足不了高纪贵的“野心”。目前甲鱼养殖虽然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总投入却已经超过200多万。“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甲鱼因肉味鲜美,具有滋补功效,100元/斤的甲鱼也不愁找不到买家。”高纪贵表示,而且看着甲鱼从塘里捞上来,市民也买的放心。他计划着如果收成较好,还将继续扩大规模。
不仅如此,高纪贵还想在吃甲鱼上做点文章。“我们一般做甲鱼,要不红烧,要不做汤,对我来说,这有点不够。”高纪贵说,依托自己的农家乐,他想打造一条甲鱼养殖、垂钓、烹饪的产业链,做强特色。现在,他前两步都已完成,正在向大厨们请教,丰富甲鱼烹饪菜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