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春潮涌动 江海明珠水美生辉
濠河美景
海港引河
市区河道幸福河
河道整治现场
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现场
南通市水利工作会议
中国江苏网6月10日讯 南通,滨江临海,是镶嵌在长江和黄海之际的一颗明珠。多年来,南通市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南通,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南通的发展,既堆起了金山银山,又守住了绿水青山。
今年3月2日,南通市吹响了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号角。在创建动员大会上,市委主要领导指出: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要把总书记关于环境美的最新要求落实到南通城市功能定位上,加快把南通建设成国内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
迈步筑梦征程,南通市水利局局长刘新华说:“水生态文明不仅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保障和先导。面对发展新常态,水利部门责任重大,要以更强的自觉、更实的举措、更大的作为,毫不松懈、坚定不移地全面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为南通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保障发展,泽惠民生
水利建设全面提速
2011年新年伊始,中央1号文件从全局高度科学谋划,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台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措施,破解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问题。
“十一五”末及“十二五”期间,南通市结合市情水情,精心规划,紧抓中央和省加大水利投资的战略机遇,围绕资金投入导向,主动对接部、省水利重点发展和投资计划,积极立项争资,投入近200亿,着重抓好江海堤防达标、堤顶公路硬质化、大中型涵闸的迁建改造及骨干河道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防渗渠建设、泵站改造以及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努力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
——全市江海堤防全面达标。通过江海堤防达标建设,全市形成了南以长江江堤、东以黄海海堤以及重要穿堤建筑物为主体框架的防洪排涝和防风暴潮体系,基本达到了50年一遇高潮位加10级风浪爬高的标准,有效提升了防洪防潮抗台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全面完成堤顶公路硬质化建设任务。以堤顶公路硬质化建设作为提高防汛能力的重要举措,完成209公里江海堤防公路硬质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江海堤防建设标准,增强防汛基础能力,保证防汛的通畅和便捷。
——加固改造、外迁重建了一批大中型重点涵闸。先后组织对沿江南通节制闸、九圩港闸、碾砣港闸进行了除险加固,新建如皋港水利枢纽、焦港闸,对沿海掘苴闸、东安闸、团结闸等排涝挡潮重点涵闸按百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外迁新建,从而确保了重点水利工程在关键时刻发挥充分引水排涝、防汛抗旱的重要作用。
——大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大骨干河道疏浚、拓浚力度,促进了河网水系畅通。先后投资9亿元对九圩港、通吕运河、通启运河等12条一级河道进行拓浚复标整治,治理河长375.8公里,疏浚土方2100万方,河道引排及容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构建了兼具防洪、供水、生态复合功能的大动脉通道框架。
——加强城市水系治理,持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南通市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南通市城市水系规划》为引领,以《南通市城市河道管理办法》为抓手,突出系统规划、统筹协调、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先后累计投入近30亿元,分“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全面提升整治效果、生态景观河道建设”三个阶段,打通节点、盘活水系,对市区312条河道进行了清淤、护岸、绿化、截污治理,努力打造“水通、水动、水清、水安、水灵、水美”富有滨江特色的人水和谐宜居环境。
——九圩港提水泵站开工建设。总投资3.79亿元的九圩港提水泵站工程开工建设并将于2016年年底建成投入使用,这一南通治水史上单体最大的水利工程的投入运行将彻底改变该市过去仅仅依靠长江与内河潮位差自流引排的历史,进一步增强水资源的调控能力,为南通实施沿海开发、陆海统筹战略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一个个重点工程,树起了一座座治水丰碑。南通水利瞄准防大汛、抗大旱、抢大灾“大旱有水、大雨不涝、大风大雨无大灾”的目标,强力攻坚克难,预案在前、准确研判、科学调度、正确指挥,牢牢把握防汛防旱抗台工作的主动权,成功抵御了2013年特大干旱、2014年持续暴雨等自然灾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水利奇迹,保障了全市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不仅如此,在推动重点水利工程实现整体性跨越的同时,南通市决策层把目光投向江海大地的更广、更远、更深处,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把水利民生工程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为民造福。
——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及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投入近30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306条、村庄河塘1.3万余个,推进2442个行政村水系达标,同时通过河坡整形绿化、配套建筑物建设,实现了农村河道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目标,在全省率先通过市级整体验收。抢抓中央财政加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机遇,所辖6个县(市、区)全部跻身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行列,新建防渗渠3000余公里,泵站1000余座,排涝工程100余处。目前,全市621.89万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564.15万亩,占90.7%;旱涝保收田441.26万亩,占70.9%;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277.79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4.6%,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有序推进。积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全市供水主干管网实现所有乡镇全覆盖。在全省率先通过省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五年总体验收,解决了406.5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20万城乡居民喝上优质、安全的长江水,普及率超过90%。
……
一项项民生水利工程,显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轮轮农村河道疏浚,水网相连,绿色走廊重现生机;一个个饮水工程,汩汩清水,泽惠农村群众;一条条防渗渠道,通向田间,浇灌出五谷丰登……南通市农村水利工作一直勇立潮头、领先全省,并在全国产生影响,水利部、省人大、省政协领导多次来南通视察,对这里的民生水利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深化改革,创新实践
节水减排纵深推进
节水优先,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加快转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南通市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招招有力,强势推进。立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积极探索并不断实践沿海丰水地区节水减排、节水减污的节水型社会建设模式,南通被水利部评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市”。
近年来,南通投资近百亿元,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价格杠杆为导向,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载体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政策创新、“零排放”认定、分类水价、“冬灌夏用”节水技术推广、水平衡测试实践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以制度建设为核心,夯实水资源管理基础。编制完成《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二五规划》,出台了关于节约用水、地下水、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制定了取排水论证与许可制度、总量控制和定额(计划)管理制度、督查考核制度,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以价格杠杆为导向,提高全社会节水积极性。在全国率先构建用水有成本、节水有动力、浪费有压力的水价调控体系,有效提高全社会节水减排积极性。对地下水实行分层定价、优质优价,优化地下水开采结构;对规模以上非居民用水户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激励用水大户计划用水;对市区污水“零排放”企业免收污水处理费,鼓励企业节水减排;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执行差别化水价,促进企业节水防污。
以宣传教育为手段,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围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城市节水宣传周”主题,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节水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家庭等活动,通过节水征文、书法绘画、文艺晚会、建立青少年节水教育基地等形式,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同时,鼓励群众参与,定期开展水资源调查评价,及时发布水资源公报,实行水价听证制度。
以载体建设为抓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工业、农业、社区和学校为重点,开展节水示范工程建设。近几年,全市共创建1家全国节水标杆企业、125家节水型企业,430家企业累计投资25亿元实施循环经济项目,年节水1678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284万吨。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创建节水型单位28家、社区60个、高校6所、学校14所。
以技术为支撑,推动试点工作可持续发展。积极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的效率和效益。拓展电力、化工、纺织印染等行业水平衡测试内涵,由单纯的水量平衡扩展到水量、水质、水温的综合测试;由单一目标用水分析扩展到对能耗、水耗的综合分析,实现企业节水、节能、减排的有机结合。推动节水技改,创新开发“冬灌夏用”、“夏灌冬用”技术,有效防止地质灾害的同时大幅降低用水成本,每年为企业节省支出近2000万元,得到全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推广。
不断地创新实践,成为推动新形势下水利改革发展的孵化器。节水减排纵深推进,正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全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万元GDP用水量下降62%;农业灌溉用水实现负增长,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6;工业用水增长态势得到有效遏制,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80%;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效率不断提高,管网漏损率由15%降至11.23%;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不断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重视当下,利谋长远
水韵南通绿色崛起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南通市紧紧围绕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这已成为南通决策层的执政理念。
南通市领导说:“围绕生态美,努力做好‘转、堵、减、增、改’5篇文章,确保生产、生活、生态相和谐;围绕城镇美,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让市民在南通生活更有幸福感;围绕乡村美,努力实现农村生活城市化、生产现代化、环境宜居化,让老百姓生活更便捷、安心、舒适。”
建设生态南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2010年,南通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提出,在全市农村全面启动“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对农村河道、绿化、农路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四项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成立了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领导小组,水利、环保、农委、城管、交通等多部门联合组成办公室,各县区、镇均成立了党委、政府领导任组长及日常办事机构,出台相关制度、政策,努力改善农村水环境。
蹄疾步稳的推进,激起千帆竞发的热潮。经过几年的努力,各地均建立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区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形成了“有功能完备的环卫设施设备,有专职的保洁队伍,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切实可行的工作机制”的“四有”机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网络。
呕心沥血绘美景。南通市委、市人大、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多次深入基层一线,查看具体实情,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各种问题,用真心、动真情、出实招,绘出美丽南通精彩画卷。现如今,城乡生活垃圾实现100%无害化处置,河道管护率达到90%以上,80%以上镇、街道创建成为环境长效管理达标乡镇。“垃圾靠风刮,河道脏乱差”的感叹,早已成为过去;“渔家傲”、“田家乐”乃至“普天乐”的旋律,正成为江海大地最强音。
求真务实,奋力争先,南通城乡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拥护支持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2011、2012年,在省纪委、水利厅和财政厅组织的年度农村河道建管督查考核中,南通市“行政推动、健全机构、分级管理、落实资金、完备考核、多元并举、重在实效”的建管做法和经验得到检查组的高度评价。今年3月,省政府领导在南通调研时说,南通市委、市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真重视、真抓、真干、真见效,转型升级步伐快、环境治理成效好、体制机制活力强、执法监管力度大、齐抓共管氛围好。
在农村环境“四位一体”长效管护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南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深化内涵,拓展外延,将村庄环境整治和覆盖拉网式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长效管护范围,并在全市全面启动河道清障和长效管护工作,全面清理等级河道上的坝头坝埂、渔网渔簖及沉船等阻水障碍物,畅通河网水系,净化河道环境,完善桥、涵等配套建筑物,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通过集中整治、持续建设和长效管护,力争在2016年底全市城乡河道基本实现“水畅、水洁、岸绿、景美”的目标,形成具有南通特色的畅通河网水系与靓丽水生态风景线。
“我的家就住在江苏最美乡村”——这句话,是南通市长江镇长青社区居民向亲朋好友炫耀的口头禅。“水通、水动、水清、水灵、水美”的生态河新景观,让人如痴如醉;天蓝、地绿、水净、景美,长青沙岛被驴友们称为养生康体的延年福地、荡涤凡嚣的世外桃源。“享福江上森林,享用长寿美食,享受养生度假”正成为广大游客的完美体验。
这是水生态文明创建惠民的一个见证。让“环境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南通市“四位一体”突破单一的功能取向,与生态旅游发展紧密结合,将绿色城镇带、生态文化带、江海风光带、美丽乡村带有机连为一体,挖掘历史,彰显底蕴,串点成线,结线成网,既成为亮丽风景线,又成为经济文化带。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累计接待游客1257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9.5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近40亿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9万余人次。
创造出多项荣誉的“四位一体”,只是南通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范本。近年来,围绕城市发展战略和水利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南通水利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有效落实,防灾减灾能力明显提升,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用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节水型社会建设卓有成效,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江海水文化传承彰显特色。这些均为南通开展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制定“路线圈”,聚力“攻坚战”,下好“一盘棋”,南通水利现代化建设正在发力奔跑。南通水利人以“只争朝夕,时不待我”的精神,全力以赴、奋勇争先,谱写“江海安澜、水韵南通”的新华章。
李汝贤卢建均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