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百姓体验,单车时代才能更快到来
江东路是河西地区南北向的一条“主动脉”,但对于骑车人来说,在江东路两侧慢车道的骑行体验并不愉快。记者体验发现,从元通骑车到龙江,竟然要过91道“坎”,道路上的落差最高达10厘米。
随着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普及,自行车这种曾被摒弃的交通方式渐渐复苏,而且变得更加时尚。不过,尽管人们已认识到绿色出行的重要性,但被机动车侵占的道路空间、路权却没能同步释放,同时,在慢行系统的规划建设上,远没能做到人性化和精细化。
巧合的是,昨天有另一则新闻见报:我省南京和苏州两市入选住建部确定的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市规划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处处长苏玲在解读时表示,传统的城市规划侧重于关注宏观战略、功能布局,而城市设计则更加具体化,关注街头巷尾的百姓体验。记者遇到的91道“坎”恰恰是鲜活具体的百姓体验,理应成为城市设计关注的重点,以及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的着力点。
关注百姓体验,首先就要消除这一道道“坎”:路口和绿岛的落差、断头的慢车道、有安全隐患的水泥桩……全部抹平打通,才能让骑车人一路畅行。不过,这些仍只是城市设计最基本的要求,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在慢行交通系统的构建上,有很多老百姓暂时没体验到或感受不强烈的地方,未来却可能突出和加剧,这就要求规划设计者领先一步,未雨绸缪。
例如,哪些区域需要增设慢行道,哪些地方是人们停车的密集区,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的供给是否均衡,这些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微设计、微更新。再如,保证慢行车道的独立、安全,优先打通学校周边的慢行空间,在沿线设置配套驿站,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精心谋划。城市设计并不是一个生硬的专业术语,它跟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无论方案是大是小,无论涉及的道路有多长,把公众显性的、潜在的需求一一挖掘出来,给公众营造出高品质的慢行出行环境,是规划设计者应尽的职责。
关注百姓体验,还应树立“把最好的资源留给绿色出行”的理念。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交通项目主任刘岱宗指出,国外很多城市都把最好的道路资源留给绿色出行,如哥本哈根的交通信号灯以自行车为导向,智能调控绿波系统可以让骑行者一路绿灯;纽约将一些停车场的停车位改成自行车支架,解决上班族的自行车停放问题……当市民体验到骑行的便捷与舒适,自然就乐于骑车上路,践行这种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
曾有人开玩笑说,如果有一条横跨城市的自行车高速公路,他肯定选择骑车而不是开车。这个玩笑在有些城市已经变为现实,而我们才刚刚起步,不妨就从抹平这91道“坎”开始吧!(刘大山)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