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个“强富美高”的新江苏

27.01.2015  11:29

 

  又是一年“两会”季。

  刚刚过去的2014年,在江苏发展进程中尤其具有历史性意义。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要求音犹在耳。一个多月前,总书记到江苏视察时再次嘱托,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刚刚抵达南京的代表委员们,盘点过去一年的成绩,展望未来一年的图景,说出了各自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的成绩单、愿景单。

  新常态下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2014,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积极适应新常态的一年。

  “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新定位非常精准。”省人大代表、南通市经信委主任杨扬说,发展既要注重总量,还要关注协调性,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提高区域均衡发展大文章。他介绍,南通的工业经济体量已上升到全省第四位,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确立了主导产业高端发展、新兴产业规模发展、种子产业培育发展的战略路径,以“经济强”带动南通整体实力提升,争当苏中新一轮发展“领头雁”,尽快融入长三角核心区第一方阵。

  “科技是发展的动力,人才是科技的灵魂。总书记十分关心科技企业中创新团队和人才。”省人大代表、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陈惠娟告诉记者,目前,全省有2800多个各级科技类社团群体,汇聚了330多万科技人才,省科协将进一步组织推荐各类科技人才奖项,同时依托12家省级海智基地,把“橄榄枝”抛到海外,为江苏创新发展延揽更多国际尖端人才。省人大代表、中国矿业大学校长葛世荣说,矿大在积极参与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取得矿区生态修复重大进展之后,又与徐州市合作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走出了一条校地协同创新、共谋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同时,也将为全国60多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探索一条新路。

  江苏的全面小康建设,高度看苏南,底线在苏北。“总书记讲到,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全、不全面、不牢固的。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不能忽视农业,不能丢了农业、农村。”省人大代表、东海县副县长缪美华认为,苏北有很多农业大县,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与全面小康建设紧密相关。“我们将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构建更加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美好

  昨日南京雾霾不轻,不少代表委员在自己的“朋友圈”表示,此次会上,要好好议议环境问题。

  省人大代表、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王合生是个“老环保”。他对《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的审议特别关注。在他看来,总书记对江苏提的“三项要求”中,专门强调“环境美”,作为环保人,深感重任在肩。“下一步,就是通过立法的手段对污染源进行铁腕治理,这也契合中央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要求。”省人大代表、泗洪县长徐勤忠经10多次实地调研,这次会上带来了一份题为《关于加强洪泽湖水生态保护》的议案。生态环境是当下各地面临的共性问题。如何兼顾发展与生态?具体到洪泽湖,不仅要区域联动加大各类污染源的源头治理,更要注重对环湖生态经济产业的扶持,把环境美和百姓富结合起来,为沿湖居民营造美好的生活家园,以实际行动回应“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总书记要求。

  “每个村居、乡镇就像是一个个‘细胞体’,每个细胞都充满了发展的活力,‘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宏大目标任务就有了具体的落脚点。”省人大代表、南京市溧水区石湫镇向阳村书记包旭华兴奋地告诉记者,石湫镇原来是一个传统农业镇,去年引进社会资本建设有机杨梅采摘园,农民不离乡土就致了富。现在不但外出打工的少了,以往常年在外的年轻人也都返乡创业了。淮安金康达是一家长期耕耘在三农领域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董事长姜滢身为省人大代表,对农村改革有着很多思考。“各地都在发展现代农业,但实际情况是,农村大部分土地由于种植、养殖大户及龙头企业的参与度不高,靠小型或低层次的土地流转,在规模和效益上难以实现规模经济,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经济效益低下……这些问题的根源还在土地流转的体制机制上。实现百姓富,就要向改革要红利!”他这次带来了一条《关于鼓励民营资本投入,助推农村土地流转的建议》,希望通过土地改革释放出更多的城镇化红利,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农村土地改革,共享现代化成果。

  “我们的谋划只要符合了总书记对新江苏的建设要求,也就是符合了老百姓需求。”省政协委员、省住建厅巡视员王翔说,新的一年,新的定位,就是要更加突出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住建部门首先要做好安居工程,去年我省完成建设保障房25万套,新开工27万套;今年,要继续加大保障房建设,建成27万套,还要新开工28万套。今年还要科学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围绕这一目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统筹发展,提供均等化服务,确保区域供水、供气安全,垃圾、污水处理到位。

  “要把改善民生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一件实事接着一件实事办,让人民群众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省政协委员、南京市残联理事长谢德俊坦言,保障基本民生任务很繁重,以全省479万残疾人为例,他们的基本生活、基本发展权等保障都需要提档升级,提标扩面,全面小康不能落下最困难的这部分人群。

  增强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文化建设的主心骨,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书记对价值观、文化建设和精神力量的关系阐述深刻。

  省人大代表、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章剑华对此深有感触。他认为,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守理想信念,发挥当代先进人物榜样的作用;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就地取材,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资源;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特别要做好基层文化。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要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过去抓文化建设侧重于设施建设、举办文艺活动,而要发挥文化的引领教育功能,关键还在于精心宣传服务;要抓文艺工作。要创作出既能代表这个时代又有江苏水准的精品力作,对社会、人民群众真正起到引领、鼓舞作用;要在文艺界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扎根人民,采风创作,同时要把文艺创作成果送到基层,活跃基层的文化艺术生活。

  事实上,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的一系列讲话精神都让文化工作者深思。哪里是我们真正的市场?我们的艺术需要依靠谁?到底为了谁?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演艺集团常务副总经理柯军说,2014年,集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回归舞台,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精品意识,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习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专门提到“文化底蕴深厚”。这些文化资源,从客观上为江苏舞台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创作素材。去年江苏创作的歌剧《运之河》,就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江苏丰富的非遗剧种也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好的艺术作品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寂寞清贫的,不仅需要艺术家沉下心来,耐心打磨修改,还需要时间沉淀。我们希望政府能够有更多的倾斜政策,为优秀艺术作品的创作营造良好环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支撑。

  本报记者  黄 伟  王世停 唐悦 王晓映

原标题:

编辑: 吴宇鹏、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