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节,孩子们究竟想要啥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儿童节到来了,许多家长满脑子想的,是如何送一件让孩子称心的礼物。然而,孩子其实最需要的是家长的支持。节日里,请家长们蹲下身子,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问一问他们的真正需求。是礼物,是陪伴,或者是自由安排作息时间,不管是什么,请父母们静下心来,好好与孩子沟通。
■ “掌上明珠”:想让父母带自己出去玩玩
中国江苏网6月2日讯 (记者 袁春梅 刘晶晶) 昨日一早,家住连云区墟沟街道东园社区的程洁,不仅穿上了妈妈给她买的新衣服,还收到了一只漂亮的电子表。但是她最期盼的并不是这些礼物,而是父母能带她出去玩玩。“真想爸爸妈妈按下‘暂停键’,能陪我一起出去玩,其实礼物并不重要。”提起“六一”节最期盼的礼物时,程洁的答案,颇出乎父母的预料。
今年上五年级的程洁是独生子女,因为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忙于做服装生意,平时很少有机会与父母相处。程洁说:“希望儿童节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节日,我不想要爸爸妈妈的节日礼物,只想和他们一起出去玩玩,只要自己觉得快乐就行。”
程洁的妈妈杨艳告诉笔者,自己多数时间都顾不上孩子,常常是一周跟孩子见不上几次面,更别提周末带孩子出去玩,儿童节也不例外。很多时候,她只能用礼物来弥补对孩子的亏欠。杨艳说:“开店做生意,从年头忙到年尾,只能把孩子晾一边。”
笔者了解到,现在的孩子都是大人心目中的“掌上明珠”,在这个一年一度的儿童节,绝大多数家长都会送给孩子一份礼物。然而,物质的礼物带给孩子的喜悦是有限的,孩子虽然获得了这样那样昂贵的玩具、消费了这样那样的娱乐项目,却离真正的心灵快乐越来越远。此外,宽裕的生活,也容易让孩子习以为常,淡化感恩之心,更易滋生攀比心理。
动动脑筋,给孩子一份真正的儿童节礼物吧,不论工作多忙,请家长们按下“暂停键”,好好地陪孩子聊一次天。或许在这平等的对话中,家长们能看到孩子的成长,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一条通往孩子内心的捷径。适当多安排时间,好好地陪孩子玩一次游戏,让孩子们有更多快乐的童年回忆。
■ 残疾孩子:想和正常孩子一样坐进课堂
中国江苏网6月2日讯 (记者 李德锐 陈建军 杜洪芹) 昨日上午,在市聋儿语训中心的一间教室里,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杨静艺和几个小朋友正围坐在一起,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当老师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杨静艺第一个竖起一个手指头说:“‘六一’儿童节。”老师又问:“过节了,你有什么心愿?”杨静艺大声地回答:“我想上学。”
7岁的杨静艺,是个文静可爱的小姑娘,两三岁时还不会说话,这可急坏了家人。家人带她到医院检查才发现她的听力有障碍,双耳不戴助听器根本听不见声音,一家人都无法接受孩子是聋儿的残酷事实。为了让这个美丽的小天使开口说话,2013年3月,家人把3岁的杨静艺送到市聋儿语训中心接受康复训练。“没想到1个月后,她竟能开口说话了,我当时激动得都掉眼泪了。”杨静艺的奶奶告诉笔者,由于孩子的爸爸妈妈工作忙,孙女出生后,一直由她带着,经过近3年的康复训练,小姑娘戴着助听器,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跟奶奶说说悄悄话,还能讲故事呢。
笔者问杨静艺:“‘六一’儿童节,你收到礼物了吗?”小姑娘使劲点点头,笑眯眯地说:“我最开心的是和大学生哥哥姐姐一起表演节目,我跳了《小苹果》、《踏浪》舞蹈,还和小朋友们参加时装表演了。”杨静艺奶奶开心地说:“静艺开口说话后,变得更加活泼开朗了。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她要上台表演节目,变得激动又兴奋,还紧张地问我跳不好该怎么办。”对于孙女要上学的心愿,杨奶奶说:“今年,她还要继续在中心接受康复训练,明年秋季,她就可以进入正常小学上学了。”
据市聋儿语训中心负责人介绍,从1998年至今,该中心成功康复培训400多名聋儿,有的孩子已经考上大学,有的已经大学毕业了。市残联工作人员说,近年来,我市对0至6岁残疾儿童实施免费康复训练,全市学龄前听障儿童共有800余人,7至14岁听障孩子为2200余人,他们经过系统的康复训练,一些孩子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进入普通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有的还考上了大学。
■ 留守儿童:最想要父母陪伴在身边
中国江苏网6月2日讯 (记者 胡笳 郑美玲) 在海州区利民社区,住着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姐妹花。姐姐叫李知颔,妹妹叫李知荣,两个孩子今年刚满7岁。同样扎着马尾辫,一般高的个头,一样的连衣裙,让这对姐妹花看起来难分彼此。
“社区阿姨们送来的卡通书包就是我一直想要的那款。”姐姐李知颔打开新书包,一边仔仔细细翻看,一边开心地说,“今天学校老师也给我们买了新裙子,特别漂亮。”
虽然拿到礼物很开心,但李知颔和李知荣心中最想要的礼物却没有收到。“我想让爸爸妈妈在家门口上班,这样儿童节就能陪我们一起过了。”妹妹李知荣说,说完姐妹俩就沉默下来。看到孩子情绪低落,一旁的奶奶沈如巧急忙安慰:“爸爸妈妈说过了,中秋节会带礼物回来陪你们的。”
沈如巧说,这对双胞胎姐妹的父母,从孩子们三岁时就开始外出打工,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都有他们的足迹。为了省点路费,双胞胎的父母只在中秋节和春节回家看看孩子。李知颔和李知荣姐妹俩就是奶奶沈如巧一手带大的。“其实,今年孩子们的父母有留下来工作的打算,但没有在这边找到合适的工作,不得不再次外出。”沈如巧说。
笔者了解到,截至2011年7月,我市有近16万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双方在外务工的14周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达到52675人。近年来,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攀升。“相比礼物,这些留守孩子们最期盼的还是来自父母的陪伴。”利民社区主任武传华表示,该社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有25人,这些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常常得到父母的陪伴。事实上,这些孩子因为长期的亲情缺失,已经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苗头:在问他们愿望时,年纪小的孩子还会希望父母能够经常陪伴他们,年纪大些、进入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于有没有父母的陪伴已经无所谓了。
“爷爷奶奶年纪已经大了,再疼爱孙子孙女,也无法代替父母。”武传华说,父母在外地打工挣钱挣得再多、街道社区和学校送去再多的礼物,也只能在物质上给孩子补偿。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最好的儿童节礼物,就是如同李知颔和李知荣姐妹所说,希望父母能够陪伴左右。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