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双降”,竞争依然激烈

23.03.2015  08:51
公考“双降”,竞争依然激烈 - 新华报业网
来源: xh.xhby.net

  今年考题更务实更贴近社会热点

  3月22日上午,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考试笔试在全省136个考点同时开考。20.6万名考生将竞争5872个公务员及参公管理职位,平均竞争比例约为34:1。图为在南京林业大学考点,考生等待进入考场。本报记者 万程鹏 摄

  昨天,2015年江苏省公务员公共科目笔试在全省14个考区、136个考点同时进行。20.6万人竞争全省5872名公务员和参公管理职位,职位平均竞争比为34:1,参考人数和职位竞争比例双双下降,但竞争依然激烈。

  “爸妈要我考”的声音渐多

  昨天早上7点,离正式开考还有1个小时,位于南京林业大学的考点已经挤满了等待进场的考生和送考者。有的抓紧最后时机复习知识要点,有的神情轻松与同伴相谈甚欢,考试目的不同,压力也不一样。

  南京师范大学的彭舒玉今年报考的是南通港闸区商务局的职位,一个职位有200多人竞争。小彭坦言自己没怎么准备,“就是来打酱油的,爸妈觉得公务员职位稳定,希望我考。”彭舒玉说,自己是学经济的,还是想到企业里去挑战一下,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岗位,加上不想让父母失望,就报考了公务员。彭舒玉班里有40人,绝大部分都报考了公务员,“不过正儿八经准备的,最多10人左右吧!

  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彭舒玉这样为了满足父母公务员梦的考生还真不少。江苏理工学院广告设计专业的廖婷婷是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来考场的。家住江宁谷里镇的廖婷婷一家为了当天的考试,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了。“公务员工作比较稳定,也体面,比较适合女孩子。”廖妈妈说,如果考不上,他们打算让小廖考村官,然后再找机会考公务员。

  来自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专业的魏莉斯为了这场考试,提前一天就住到了考点附近的宾馆。“我想继续考研读博,但爸妈非要我考公务员。”据了解,魏莉斯不仅报了江苏的公考,也在老家安徽报了名。

  早上7:30,考场正式开放,考生陆续进入考场。考场外,一大批爸爸妈妈们坐着或者站着,脸上满是焦急与期盼。

  考题更务实更贴近社会热点

  根据我省公务员考录分级分类的要求,考生按所报考的职位考试类别,分别参加《公共基础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相应科目考试。

  “感觉今年的考题更活,更强调考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这是连续第二年参加江苏省公考的李川对今年考题的第一印象。李川说,今年的《公共基础知识》题目难度并不太大,但更贴近社会热点。

  比如今年《公共基础课》的论述题,针对某市突然限购城市小汽车而引发的争议,让考生模拟政策的制定者,尝试在政策权威和民生关切中寻找平衡点。针对城市禁放烟花爆竹引发的部分市民认为传统年味缺失的呼吁,让考生模拟政策制定部门的名义给市民答复。而《申论》的论述题则直接让考生以惠民政策和让百姓生活更美好为切入点阐述观点建议。同时,北京APEC蓝、依法治国等热点话题都进入了今年考试内容。

  大学生村官张强今年已经是第三次参加省考。张强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题目与时政、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结合更加紧密,如果平时关注新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有自己的思考,公共基础课答题应该不难。

  为了缓解考试压力,强化考录安全,今年《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时间缩短10分钟,减少了5道题。考试一结束,很多考生都反映“来不及”。南京审计学院财政专业的吴同学有10道题没来得及做,同是南京审计学院会计系的李强则表示:至少瞎蒙了10题。

  3万考务人员确保公考零事故零差错

  省公务员局考试录用处处长张学英说,今年的参考人员虽然有所减少,但考试竞争仍然十分激烈,考试安全任务和压力没有减少。“公务员考试社会关注度高,任何一个小问题都有可能引发社会矛盾。”为了万无一失,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公务员局与省教育、公安、无线电管理、保密等多部门协作,努力实现全省公务员考试零事故、零差错。

  记者在省公考的主考场南京林业大学巡考时看到,该考场6楼有一间小屋子,屋子一面墙上全是监控显示屏。该考点两位老师紧盯屏幕,不断切换镜头。在这里,工作人员可以随时监视该考点187个考场的考务情况。据介绍,今年全省6929个考场全部实行全程摄像。

  与此同时,今年全省还投入屏蔽仪4000余台、便携式身份证识别仪120余台,加强对考生的身份查验。严厉打击涉考非法利益集团,坚决查处利用网络等手段散发虚假信息、蓄意干扰和破坏正常考试秩序的行为。考试期间,全省14个考区配有3万多名监考、考务、安保等工作人员承担考试服务工作。我省还建立健全公务员录用报考者诚信档案,严厉打击考试违规违纪行为。

  据介绍,此次笔试成绩及最低合格分数线将于4月中旬公布,各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在公共科目笔试合格人员中,从高分到低分按计划录用人数3倍的比例确定参加面试的人选。(本报记者 黄红芳)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