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筷公勺摆上南京餐桌 共享“舌尖文明”
编者按: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大小饭店开门营业,城市烟火气又回来了。寂静了两个多月的饭店、餐桌,逐渐恢复觥筹交错、人声鼎沸。
热闹之余,人们也因这场疫情开始审视:推杯换盏、“万筷齐发”的中国式共餐制度是否存在卫生隐患?即日起,本报推出专栏《舌尖战疫 公筷行动》,倡导卫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用“小餐桌”捍卫“大健康”,以“小礼仪”带动“大文明”。
昨天,市文明办、市卫健委、市爱卫办、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共同在《南京日报》上发布倡议——《最好的相聚,从一双公筷开启》(以下简称《倡议》)。一石击起千层浪。公筷,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能否打破中国百姓传统共餐共夹菜的餐饮习惯?记者进行了采访。
出门就餐使用公筷者越来越多
《倡议》提到,餐饮服务经营者应使用“公筷公勺”,做到“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设置“公筷架”,用后各归其位。
“其实,打从复工后,我们一直很重视公筷公勺的使用,每上一道菜都会放一把不锈钢公勺,桌上还特意放有三四双公筷。”南京珍宝舫餐饮集团紫峰店总经理林坤说。两种筷子颜色不同,公筷是白色,自己的筷子则是黑色。
云膳堂餐饮管理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告诉记者,疫情以来,公司旗下的团膳食堂都是采用盒饭就餐;堂食开放后,都会在桌上准备公筷公勺。安乐园菜馆总经理严正渝认为,此次疫情是一次改变传统用餐方式的契机。
《倡议》还提到大型以上餐饮和各类食堂推行分餐制。“真知味以前的商务宴请是由服务员在包间为食客分餐,现在全部在后厨分装好,一份一份端给食客。”26日中午,真知味月牙湖店店长刘莉告诉记者。
位于江宁百家湖的蓝宝湾8号餐厅的包厢一直根据客人人数分客上菜,该店负责人表示,近一个月来,这种分客上菜的分餐做法受到了不少食客的欢迎,他们还将扩大范围继续推广。
绿柳居常务副总经理黄芳介绍,绿柳居商务宴请现在减少一半凉菜,相应增加热菜。“凉菜要不停夹菜,而大多数热菜都是一份份分配好了的,直接端到每位客人面前。”
南京餐饮商会会长沈加华表示,在餐饮企业复工复产前,他们就提出商务宴请尽量使用分餐制,分餐制不仅可以预防、减少各种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还可以按需提供餐食,减少食物浪费。 “目前南京绝大多数餐饮企业正在响应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的倡议。”
部分家庭也开始使用公筷
对于使用公筷,不少家庭也纷纷响应,家住龙江的陈杰就是其中之一。
“一个多月前,妻子突然发烧,持续了一个多星期。”陈杰说,当时妻子体温不高、也不咳嗽,社区医生建议居家观察,为防止传染,他决定一家人先从分餐开始。一家三口开始固定餐具,每天把菜分到3个盘子里,大家分开吃。一个多星期后,妻子退烧了,陈杰没有继续分餐,而是在餐桌上多摆了一双筷子。
“一开始,大家拿着拿着就会忘了公筷,不是把公筷塞入自己嘴里,就是用自己的筷子去夹菜,但坚持了一个月下来,我们已养成了习惯。”陈杰说。
过去,林坤虽然在工作岗位上一直强调公筷公勺,但回到家后他并没有在意这个问题。“还是我16岁的儿子提醒了我。”林坤笑着说,一个多月前的一天,儿子从电视上得知共餐制容易导致疾病传播后,突然对他说:“不要给我夹菜了,以后我们家使用公筷。”此后,他们家吃饭时,一家三口用4双筷子。
“实行分餐,也能更好地团聚。”家住溧水的市民杨小飞看到《倡议》后,随即在家里的餐桌上多放了一双筷子。杨小飞告诉记者,经历了这场疫情,尤其是看到共餐的健康风险,他决定响应号召,在家里养成分餐、使用公勺的习惯。“我做献血志愿者多年,还是很多个志愿者微信群的管理员,接下来我也会在各个场合宣传‘公筷行动’,一起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拥抱健康生活。”
“舌尖文明”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
2003年,公筷第一次进入大众视野,当时非典肆虐,钟南山院士提出国人吃饭时应使用公筷。然而,随着非典退去,关于公筷的提议也很快被忘记。这一次,如何防止好了伤疤忘了痛?
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刘斌认为,如今不少客人使用公筷公勺和分餐制的意识正在培养。“因传统文化影响,分餐可能显得有些‘高冷’,中餐讲究的是一桌子团圆、其乐融融,很多中式菜品也是色香味俱全,在上菜摆盘上都有讲究。”刘斌说。分餐制会提升酒店的人力成本,还有一些需要雕花、摆盘的菜品上菜时的完整性也需要考量。
沈加华则表示,不管是分餐制还是公筷公勺的使用,都需要对餐饮行业现有的服务流程进行调整,甚至对员工进行培训,希望有关部门能尽早制定相关流程和实施规范。
记者从省餐饮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他们正在制定标准,便于各餐饮企业提供分餐制。(王茸 张源源 翟羽)
来源:南京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