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社会购买亟待破局

02.03.2015  11:29

  如何更多集聚企业和社会各界公益资源——    

  新华报业网讯 “70个孩子这学期的生活费有着落了。我们将于3月初安排大学生志愿者开始走访工作,每2人一组,每组走访4个家庭,确保将66000元合理地分配给70个孩子。”2月26日,苏州公益项目“乐助猪”团队在羊年第一次会议上制定了初步的工作计划。

  司长城负责的“乐助猪”公益项目,由社会爱心人士每人认养一头“乐助猪”,把每天用不着的零钱存到猪形储蓄罐内,到年终捐出来,用于帮助在苏州的外来工子女。

  司长城介绍,这个公益项目刚开始时曾经举步维艰,大批储蓄罐堆在仓库。2012年年底一家爱心企业加入,出资解决项目的运营和宣传经费,还发动员工参与,第二年,善款就翻了一番。像这样由企业、基金会出资,资助社会组织做公益的社会购买公益项目,如今在苏州已渐成趋势。

  政府购买已远远不够

  “乐助猪”曾经遭遇的尴尬,有不少公益组织依然在经历。苏州工业园区蠡塘路的一家车铃厂里,“”着一个回收旧衣的公益组织——“衣加衣”。400平米的厂房内,全是收集来的旧衣物。负责人陈清云说:“每月水电费近400元,每投放一个回收箱1500元,往云南等地发一次货的物流费动辄上万元……拯救一件旧衣平均需要倒贴近5元。”最让陈清云头疼的还是每月7000元的房租。

  苏州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处处长王林兴介绍,近三年,苏州投入建设资金1亿多元,建成“苏州公益园”等50个社会组织培育基地集群和市、区、街道、社区四个层级的公益事业培育体系。2014年,苏州市本级和昆山市还注入600万元福彩公益金,通过政府采购向社会组织购买公益服务。尽管如此,依然赶不上社会组织队伍不断壮大的速度。截至2014年底,苏州市社会组织总数达19278家,其中登记的社会组织6847家,三年内翻了一番。

  苏州市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陈剑平说,如此巨大的规模,仅靠政府购买远远不够,即便政府“买买买”,依然有不少公益组织觉得“穷穷穷”。

  社会购买来解围

  今年1月16日,为打通社会购买公益服务的通道,弥补政府购买不足,苏州举办首届“公益伙伴日”。125个公益组织轮番登台叫卖公益项目,当天就有41对“公益伙伴”达成合作意向。目前已经累计牵手51对,投入资金450多万元,预计惠及10万余人。

  其实,社会购买公益服务在2012年初张家港市举办的“学雷锋·志愿服务合作伙伴计划”中,就已初露端倪。该计划建立了政府、志愿团队和企业三方平等合作的志愿服务模式,由政府征集和发布具体的志愿服务项目,供爱心企业选择资助,再交给专业的志愿者团队具体实施。到目前,已有沙钢集团、东海粮油等近200家企业资助了300多个项目,总资助金额达820万元。

  张家港市文明办主任何俊坦言,如今,“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志愿服务已渐成燎原之势,政府也因此减负不少。

  自我造血才长久

  “社会购买一举多得,拍摄全家福这一类高于基本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可以、也应当社会化。”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吴亦明说,“但政府应当承担的一些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能推给企业,比如低保户、困难人群的救助,这本身就在政府财政的支出范围内,政府可以把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交给专业的团队去实现。

  吴亦明介绍,在国外,社会购买的比例要高于政府购买。“但在国内,社会购买才刚刚起步,一方面企业捐助的比例还远远不够,另一方面捐助过程中产生的资金评估和使用问题也亟待规范。

  陈剑平则认为,“即使打通了社会购买的通道,公益组织也不能等着被喂养,要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研究更合理的项目设计、积极主动地对接企业和各界爱心人士,才能长久发展。

  据了解,社会化购买公益服务目前还仅在苏州等少数地区探路。政府如何由当前社会服务的直接购买者变身社会化服务的牵线红娘,公益组织如何提高造血能力,企业如何借此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仍亟待各地早日破局。本报记者孟旭

  【微评】

  一个“”字破困局

  眼下绝大多数公益社会组织仍处于“小、弱、穷”状态。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出现的热词——一个“”字当能破此困局。

  苏州、南京等地纷纷探索新路,购买公益服务的“甲方”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逐步向社会、企业延展。这无疑释放出一个良好信号:多方掏钱,才能盘活购买公益服务的市场。这种趋势一旦形成规模,公益组织将聚合起更多资源,提供的服务也会随之提档升级。

  企业买到了专业化的服务,更好地履行了社会责任;公益组织承接项目,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吃饱”后,还能有更高更大的发展;政府由此化解很多社会问题和矛盾;群众享受到专业化公益服务,成为终极受益者……多赢效果,预示着这将是未来公益服务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唐悦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