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公开审查“救活”200人公司 滨湖检察“三个维度”做好刑执工作
“知道吗,我们院办理的刑执案件上在人代会被点名表扬啦!”2018新年刚过,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负责人张子扬就听说了这个喜讯。
原来,市人代会上,无锡市检察院俞波涛检察长在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滨湖区检察院办理的胡名军等人案,在省检院年度羁押必要性审查精品案例中榜上有名。
“这是我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成立以来办理的‘第一案’。”张子扬记忆犹新,“基层刑执工作大有可为,除羁押必要性审查外,还有监督纠正违法、社区矫正等,保障人权,推进法治,刑执工作的意义恰在于此。”
透明公开审查“救活”200人的公司
“何某是公司主心骨,他被捕了,手下200多名员工何去何从?”何某等人是某机顶盒企业负责人、业务骨干,涉嫌非法经营被检察院逮捕,导致公司员工生计成问题。经何某律师申请,该院进行羁押必要性公开审查,认为对何某等人变更强制措施不具社会危害性,决定对其办理取保候审。
“检察院的决定救活了一个企业,我替全体员工和家属感谢你们!”何某律师由衷地说。
该院探索审查逮捕办案审查模式从“内部”向“公开”转变。专门设立听证室,由侦监、公诉、刑执三部门“内部联合”,并特邀侦查人员、辩护律师、涉案单位代表等“外部力量”参与,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社会危害性评估和羁押必要性审查。
“刑事执行工作监督他人,更要主动接受监督,公开审查制度就是一项保障法律监督职能正确行使、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该院副检察长丁宏伟说。
人工智能改变了刑执工作模式
一个举动,改变了刑执工作“等案来”被动局面。
2017年起,该院建设公检法司信息共享,将数据录入系统,并与公安、法院、司法局分别对接。系统将公安行政处罚数据与司法局社区矫正人员名单自动比对,如果有被行政处罚的人员,就会主动提示检察官,可建议司法局提请人民法院收监。
信息共享,能让社矫人员脱管、漏管“无所遁形”,改变了刑执工作效能滞后的传统局面,使刑事执行工作更规范科学。“以往,我们主要依赖、开会、检查台账,才能了解服刑人员平时表现以及司法行政机关执行社区矫正中出现的问题,难免有信息不对称。”张子扬说,“ 而最近短短一个月,通过定向筛选数据,信息实时比对,很快就发现并监督了1起社区矫正重点人员管控不严情况。”
“下一步,我们还将打造法院、司法局审讯监督视频联络专线,对法庭审理、社区矫正帮教过程进行有效监控,从源头防止实体、程序违法。并试行实时侦测报警,更节省监控人员的时间、精力。”谈起刑执“智能化+”的未来,副检察长丁宏伟信心满满。
构建监督体系 铺好“最后一公里”
“在同一批传销案件中,对不同人员在‘传唤期间是否折抵刑期’问题上适用标准不明确,有造成交付执行刑期计算错误风险。”2018年3月,该院刑事执行检察部门针对法院判决的一起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发出了《检察建议书》。
“强化对监禁刑交付执行情况监督力度,是刑执工作的题中之义。”张子扬说。“17年来,我们共发出书面纠违通知书2件,检察建议3件,同时口头提醒18次。”
比起严惩高墙内的犯罪,高墙外的“最后一公里”才是基层刑执工作的重头戏。2017年以来,滨湖检察院刑执部门通过全程监督监外执行罪犯体检程序;第一时间赴公安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现场检查,及时口头提醒通知家属;在辖区巡查中发现对迁居的被剥夺政治权利罪犯接管、接续监督考察不及时,发出书面纠正通知书等方式,系统地对执行瑕疵、不当和违法行为进行了全面纠正,真正搭建起了辖区刑事执行立体监督体系。(郭筱琦 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