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访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
2013年12月,江苏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合作协议,推动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共有11个市、86个县(市、区)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较好地完成了协议确定的两年建设目标任务。日前,本报记者就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情况,采访了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
记者:您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前提和保证是什么?
陈刚: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体育总局的精心指导,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保证。省委将这项工作列入2015年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将校园足球列入全省深化改革的内容体系;省政府将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和健身步道建设纳入省政府年度重点考核目标。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召开全省体育改革座谈会推动体育改革发展,省政府领导多次牵头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并印发《职责任务分工方案》。国家体育总局领导多次来江苏指导工作,与省政府领导进行会商,就共同推动江苏建设示范区深入交换意见。国家体育总局相关司局同志多次来江苏调研示范区建设,积极支持江苏省先行先试,深入落实局省共建协议。各地党委政府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支持,列入重点工作内容,加大人财物的保障,确保协议内容和创建指标得到有效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将于2016年春季在江苏召开全国现场会,总结推广示范区建设经验和成果。
记者:您认为什么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
陈刚:完善的制度设计和精心的组织实施,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育工作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满足人民多元体育需求,提高人民体质健康水平,夯实人民美好生活基础,是我们体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两年来,省体育局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全省体育系统头等重要工作加以推进,成立领导小组,制订工作计划,加强经费保障,落实部门和人员职责。牵头与26个省级相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建立联络员制度,落实责任分工;与南京财经大学合作成立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研究院,开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研究制定《江苏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体系1.0版》,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依托第三方进行两批省级示范区创建评估。我们把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促进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以及深化体育改革的关键举措,积极探索公共体育服务的新路子。根据协议内容,我们研究制定了体育工作改革要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领域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进入体育领域,激发示范区建设的活力;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管理政府规章立法,报请省政府出台《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制定《江苏省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修订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和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办法,为示范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记者:您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成效体现在哪里?如何来衡量?
陈刚:群众的满意度和目标的完成率,充分彰显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成效。按照省级示范区区域覆盖率计算,苏南达88%、苏中苏北达81%,超额完成了省政府确定80%和60%的目标任务。据南京财经大学组织的全省满意度调查,从场地设施、活动开展、健身指导、信息服务4个方面统计,群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满意率达90.86%。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有效扩大。公共体育设施遍布城乡,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实现“村村有体育场地”目标,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5平方米。以提供自愿服务为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23.5万名,总数和国家级人数均居全国第一。99个大型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和低收费开放,仅2014年免费举办公益性体育赛事活动约1600场。二是公共体育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举办了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一批品牌赛事,培育了10支职业体育俱乐部参加全国或国际职业联赛,满足群众高水平竞赛观赏需求。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市、区)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全覆盖,每年为群众进行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30多万人次。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5%,居民体质合格率达92.1%。三是公共体育服务渠道更加多元。在保障群众基本体育权益的同时,体育培训、体育康复、体育旅游等新兴业态加速发展,一批经营性体育俱乐部和健身会所蓬勃兴起,涌现一批年销售额在5亿元以上的大型体育企业,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为716.82亿元,增速达14.49%,较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