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国”字号招牌 闪耀泰州发展轨迹

05.03.2015  09:39

  既要拿牌子 更要惠民生

  新华报业网讯 2月28日,是泰州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这一天,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和其他33个城市(区)负责人一同登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的领奖台。

  至此,从国家卫生城市到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到如今的全国文明城市,这8个代表城市最高级别荣誉的“”字号招牌,都成了泰州的城市名片。每一个“金字招牌”的取得,背后都是泰州城市品位的一次提升。

  一个百姓得益的创建理念

  3月2日,走进泰州市海陵区城东街道春兰社区康泰苑,小区干净整洁,主干道南侧是新改造的停车位。“再晚回来也不愁没地方停车了。”小区居民陈彤说。

  “过去康泰苑小区特别脏乱差。”春兰社区党总支书记叶利峰说。康泰苑建成于2005年,190户居民,小区体量小,物业公司入不敷出,撤出了小区。街道临时安排保洁员负责小区基本保洁,并协助小区选出业委会,重新选聘了物业公司。

  泰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既要拿牌子,更要惠民生。该市组织万名干部进社区、进家庭,共收集到群众意见建议1000多条,使文明创建工作从一开始便注重接地气、顺民意、集民智。2014年起,泰州市政府将社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纳入政府投资计划。着眼于不断完善中心城市的功能,该市把路不平、水不通、车难停等事关群众生活的细节作为大事来办,纳入城建新提升两年行动计划,累计投资43.1亿元,先后完成城区68条道路和28座桥梁的新建和改造任务,实施了28个交叉路口改造。

  泰州市还建立了市领导领衔挂钩、部门包保工作机制,16个重点乡镇、街道,明确16名市领导一一挂钩联系,落实创建包保责任;市区38条主次干道,明确30多位市四套班子领导牵头,相关部门担任路长单位,推进路段创建的组织、协调和督查;市直133家部门单位与市区70家社区结对共建。

  一次全民参与的城市提升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一个个平凡人身上的故事令人敬佩。”泰州市文明办副主任王树桃说。越来越多的凡人善举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绿叶”、“红马甲”、“红袖标”、“义工服务队”等等,泰州已有500多支志愿服务队、40多万名志愿者踏上了文明创建之路,涵盖了公务员、教师、学生、职工等各行各业,可以提供各种技能服务。

  一个个细小的变化,让人如沐春风。全市“文明餐桌行动”得到了四区2500多家餐饮店、单位食堂的积极响应,店堂里“不剩饭、不剩菜”的温馨提示牌随处可见,服务员引导就餐者适度点餐、吃不完打包。

  “窗口行业的脸也好看多了。”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王海波说。“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多年来,这“三难”一直是群众对部分窗口行业的诟病。现在,不管是交警支队的一号窗口,长运公司的亲情服务台,还是行政服务大厅各部门的创新岗、示范岗、“绿色通道”,都真正把“为民服务”做细做实。

  一座城市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从2011年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到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首轮即获成功,书写了泰州发展史上的又一个传奇,用泰州市市长陆志鹏的话说:“泰州爆了一个‘冷门’。

  “泰州收获的不仅是牌子、民心,更为泰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泰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卢佩民说。该市把文明创建这把“软尺子”变成“硬指标”,不做表面文章,不搞面子工程,以实际的成效论英雄,以百姓的评价论得失。领导挂钩负责制、机关部门路段创建包干机制、机关部门与社区结对共建机制、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月度测评机制等一系列措施,把广大干群中蕴藏的创新潜能充分激发出来。一件件实事工程,赢得了群众广泛赞誉。

  令人欣喜的是,伴随着8个“”字号金牌花落泰州,泰州收获的是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刚刚过去的2014年,泰州市工业经济呈现出“四突破、六领先”的良好态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占比双双突破40%。工业开票销售、工业投资增幅分列全省第四位;规模以上工业利税、利润增幅分列全省第三位、第二位;工业用电量、发明专利授权数增幅均列全省第三位。(本报记者 赵晓勇)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