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法制报:谋篇布局社会保护制度“大文章”——江苏全面推进安置帮教工作创新改革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 张全连 明 磊 本报记者 郑 弋
【编者按】
深化安置帮教工作、完善社会保护制度,是司法行政系统服务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自去年8月以来,省司法厅在苏州、南通、盐城等三个地区和江宁、金陵等两所监狱部署实施了以“衔接前置、分类安置、社会支持”为内容的安置帮教工作改革试点。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各个试点地区和监狱单位紧紧围绕改革内容,切实强化大局意识,主动探索研究,有效推动安置帮教机制、流程、平台和方法创新,初步形成了差异性帮扶、社会化协同的安置帮教新模式,构建起以社会保护为重点、具有江苏特色的安置帮教工作制度。
在8月30至31日召开的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安置帮教工作改革推进会上,苏州、南通、盐城等三市司法局和江宁、金陵等两所监狱分别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本期江苏司法专版围绕这一主题,对相关地区及监狱单位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提炼,谨供各地学习借鉴。
苏州完善机制,打造安置帮教特色品牌
围绕“工作规范化、衔接无缝化、载体实战化、帮教社会化”的目标,苏州市司法局坚持完善安置帮教机制、创新安置帮教措施,全力推动安置帮教工作创新发展。
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细化重点项目改革方案,建立健全“周交流”“月汇报”等机制,设立试点改革讨论QQ群,加大过程跟踪督导力度;与江宁、金陵等监狱分别签订《安置帮教工作改革试点合作共建协议》,建立起定期联系、信息互通、衔接前置、延伸帮教等合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实行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前置管理工作规定(试行)》,向预释放人员发放《预释放人员帮扶帮教意向书》;由司法行政机关或受委托、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与预释放人员签订《安置帮教协议书》;制定《关于推行安置帮教协议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对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分类帮扶工作指导意见(试行)》,实施分类帮扶,按需帮扶。
鼓励多元参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加强与民政合作,培育发展管理规范、服务专业、作用明显、公信力强、能够承接安置帮教服务的社会组织。依托拉波尼服饰公司建立起市级自主型阳光安置基地,集中安置苏州籍的“三无三假”重点人员及就业困难的刑释人员。与各级民盟合作,建立民盟“黄丝带”帮教基地;与苏州监狱联合成立由80名专业爱心人士组成的狱内结对帮教志愿者队伍,与狱内“长刑”“危顽”等服刑人员签订“一对一”结对帮教协议。同时与民政、财政等10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指导意见》,形成了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大帮教”格局。
南通项目化思路,推动安置帮教工作改革
南通市司法局坚持课题化设计、项目化管理、标准化推进,确保安置帮教改革试点各项措施要求落到实处。
科学论证,高标准生成项目。制定下发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筛选提炼生成常规性、重点性、创新性等三类12个项目,同时以立项的方式将其具体化、目标化。其中,确定常规项目6个,重点项目3个,创新项目2个,为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突出重点,精细化实施项目。以构建“一站五扶”工作模式为核心,确立重点项目,实行以点带面。在试点监狱创新设立“回归加油站”,提前将衔接工作延伸到监狱;编印涵盖刑释人员救助管理、就业扶持、医疗保障、创业指导、政策法规等内容的《回归一本通》;组织专业教师送课进监狱,开展心理辅导、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等就业辅导;制定安置帮教协议书或告知书,通过细化协议条款,强化刑释人员的履约意识;按“帮扶跟着需求走”的思路,详细了解每个刑释人员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不同的社会救助和就业帮扶。
强化跟踪,全方位督导项目。成立由纪检、政工和业务部门组成的督导组,建立项目推进情况研讨交流制度,加强对项目推进全过程的跟踪指导、督促和考评;开展定期督查、网上巡查、实地检查、绩效考评,形成项目综合性评价,对有影响、有亮点、有成效的创新举措及时总结推广,形成以点带面、不断创新、分类协同、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
盐城多措并举,实现安置帮教“四化”目标
盐城市司法局坚持以效能化、实战化、社会化、常态化为目标,着力提升安置帮教工作质效。
突出重点,促进效能化。注重文化帮教,牵头组织高等院校专家教授进监宣讲新四军红色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法治帮教,组织法学专家和律师进监开展法治教育和法律咨询,举行“送法进监狱”法治文艺演出;注重亲情帮教,利用相关节庆假日,邀请亲属进监开展帮教活动;注重就业帮教,协调社会企业进监举办就业推介会,为服刑人员刑释后就业提供指导和帮助。
依托平台,推进实战化。健全信息沟通、协调、反馈等机制,推进刑释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常态化、规范化运用,确保信息准确,反馈及时;加强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各县(市、区)安置帮教管理服务中心建成率达100%,乡镇均建立至少1个安置基地,为刑释人员临时安置、实现就业提供实用有效的帮助和扶持。
发挥三方力量,推动社会化。下发《进一步加强刑释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领导、综治部门指导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安置帮教工作体系。各县(市、区)成立安置帮教协会,设立专项帮扶基金。积极发挥“五老”志愿者的作用,与刑释人员结成帮扶对子,促进了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
落实三项保障,确保常态化。以司法行政部门为主体,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组织网络,实现安置帮教工作全覆盖。市、县、镇三级安置帮教工作机构分别配置不少于3、2、1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出台《加强刑释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刑释人员分类帮教办法》,促进精准帮扶救助。
江宁监狱坚持融合,催生回归指导新模式
江宁监狱围绕回归指导规范化、衔接管理科学化、协同配合便捷化的改革目标,坚持问题导向、融合发展,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配套保障,规范管理运行取得新突破。科学规划出监监区、地方安置帮教工作站等功能设施,合理布局出监监区服刑人员生活、教学培训、综合评估、安置衔接等区域,制定回归指导、出监教育、职业培训、出监评估、衔接管理、帮教和就业推荐等工作制度28个,建立基础表簿册31个。探索试行“自律管理、相对宽缓”的预释放服刑人员自我管理模式,完善重点个案会商处置、地方前置介入协同等工作机制。
强化回归指导,教育改造质量实现新提升。制定出监教育实施方案,围绕形势政策、法律法规、思想道德、心理健康、技能培训等教育内容,采取“菜单选学”方式,编班设组开展课堂化集中教育。实行职能科室、监区联合评估机制,规范信息收集、量表测试、结构性面谈、分析研判、评估分类、筛查重点对象等常规流程,邀请驻监检察室、地方安置帮教部门等第三方机构参与对重点对象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司法局,为安置帮教提供依据。挂牌成立南京致新文化技术学校,将服刑人员职业技术教育纳入地方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免费享受社区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深化合作共建,监地融合发展呈现新亮点。强化信息通报、无缝对接、协同配合、帮教共建等四项基本职能,规范人员排查、个别谈话、出监评估、信息衔接、延伸帮教、就业推荐、衔接落实等工作流程。与改革试点地司法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与南通市司法局共同筹建服刑人员“回归加油站”。通过监地定期会商、座谈交流和征求意见,建立一般性对接、“释放难”问题矛盾化解、对接处置等释放衔接管理机制,促进监地工作深度融合。
金陵监狱立足创新,破解出监回归难题
金陵监狱坚持以创新举措破解安置帮教工作难题,基本形成“功能设施完备、运行规范标准、衔接协调紧密、回归指导有效”的规范化出监教育管理体系。
强化基础建设,确保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出台《强化出监回归指导、深化安置帮教衔接工作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科学规划出监监区、安置帮教工作站等功能场所布局;制定5类18项管理制度和6项工作流程图,对出监教育、衔接管理等各个环节与阶段的工作内容进行详细规范,基本实现工作流程制度全覆盖;建设“一个长廊、两套系统、三个基地”,拓展了出监教育与安置帮教工作的内容和路径。
创新工作机制,规范出监回归指导运行模式。围绕预释放服刑人员收押、管理、教育、评估、衔接等,健全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体系,着力打造“五位一体”运行模式。采取统一集中分流、适度宽松管理、强化回归教育、改进出监评估、落实帮教衔接等方式,加大与地方司法部门会商解决力度,先后联系地方司法局对75名预刑释罪犯进行“一对一”帮教,形成了良好的监地工作协同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刑释人员顺利融入社会。对出监监区统一粉刷浅绿色墙漆,布置吊兰等绿色植物,定制“新生驿站”卡片。为每间监舍配备书桌、电脑和书籍,将感恩、励志类名人名言和改造格言装饰上墙,深化“悔罪、守法、崇德、明礼、向善、自新”的价值理念。编制“回归宣言”供预释放服刑人员宣读,编写《服刑人员回归指南》及13门回归教育专用教材。依托南京金丝文化技术学校,成立新雅慧职业培训学校金陵监狱分校,常态化开设烹饪、水电、机修、电焊工等项目技能培训,为刑释人员顺利回归、精准帮教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