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夕阳产业”迎朝阳

11.04.2017  10:18

  仿佛一夜之间,我国自行车制造业从行业低谷陡然迎来共享单车的千万级大单,主要自行车制造企业产能骤然吃紧。据最新一期《财新周刊》报道,2017年国内共享单车的总订单量预计将突破3000万辆,而2016年中国自行车全行业总产量不过5303万辆。

  有道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国自行车产业从2013年起供给过剩,2016年上半年,几乎所有自行车厂、零部件厂都至少闲置两条生产线,企业裁员不断,南方很多工厂濒临倒闭。“夕阳”转眼成“朝阳”,这一转折自然要拜互联网技术、思维之赐。自行车大体上还是那辆自行车,但消费方式、市场需求、市场前景已有了天壤之别。有关报道以《被颠覆的自行车》为题,其中别有意味。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曾就此向一位产业界人士请教,得到的回答相当简洁:“创造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平衡供求矛盾。”这一答案,当然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部,但道出了这场改革的若干重要指向:通过技术和制度创新,激发并满足新的、更高的市场需求,在一个新层面保持供求关系平衡。共享单车改变整个自行车产业的命运,为上述解读做了一个生动注脚。

  自行车产业被颠覆,让人们重新审视“创新”一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创新支持,而一提创新,不少人往往就会想到脱胎换骨式的改造甚至革命性改变。“”是创新的本质要求,但“变什么”却没有一定之规。一辆普通自行车之所以能成为共享单车,显然不在于它的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有了质的提升,而在于它通过简单的技术改造,满足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消费需求。它的创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新思维、新模式,而非新技术、新工艺。

  自行车产业被颠覆,也让人们重新审视一句老话:“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所谓夕阳产业、朝阳产业,并非不可移易的定论。此前我们将自行车产业视为夕阳产业固然不对,现在将其捧为朝阳产业就一定能站住脚吗?未必。当前市场供不应求之下,车企如果一哄而上扩张产能,很可能还会遭遇物极必反的惩罚。稳健的发展之道,当在于保持对市场需求的敏感,不断致力于“创造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平衡供求矛盾。

  昨天央视的一则报道很有趣:两个美国小伙,联手将中国街头极为常见的早点——煎饼引入纽约快餐市场,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开店加工、售卖,15美元一个,大受顾客欢迎,每天可卖出好几百个。在中国,一个煎饼不到1美元。换个地点、变个方式卖,身价竟能大涨许多倍。不妨说,这也是一种创新,重组产品时空环境的创新。

  创新往往意味着颠覆。这种颠覆,既可以是做减法、除法,也可以是做加法、乘法;既可以自我革新、自我加力,也可以引入外部力量,实现“借力打力”。中国企业能造出自己的圆珠笔头、飞机发动机,这离不开创新;共享单车改变自行车产业命运、美国小伙让中国煎饼大卖,这同样离不开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越向纵深推进,越需要大量的创新活动。不管技术创新还是思维、制度创新,只要市场接受、消费者认可,都应该被视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正向力量。(南平)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