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江苏试点“全民健身公共积分”拉动体育消费
《人民日报》2017年3月23日15版 版面截图
原题:江苏试点“全民健身公共积分”
健身,又多了一个理由
从今年开始,江苏省的健身者多了一份“福利”:凡是在全省13个地市的指定场馆消费,即可获得政府补贴的相当于消费额20%的“全民健身公共积分”,最高可达300元。积分可以视为中国体育产业的科技金融创新——一张存有积分的全民健身公共积分卡,既担当发放补贴的工具,也是促进健身人群再次走进场馆消费的推手。
健身积分当钱用,这对健身者的消费拉动显而易见。“全民健身公共积分”从今年1月13日开始陆续发放,截至3月17日,已经累计向346家健身场馆定点发放积分,价值近1250万元,覆盖健身人群超过4.5万人,通过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超过7430万元,对体育消费拉动的杠杆撬动比接近1∶6。
产业发展顺大势
《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我国从2014年开始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激励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产业和扩大体育消费的政策,其中不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支持群众健身消费”“通过试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等指导性表述。
江苏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熊伟介绍,江苏省体育局在参与“全民健身公共积分”模式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灵活与公平性,根据江苏省体育局《2016年江苏省体育消费券发放方案》的规定,“全民健身公共积分”的主要模式是“先消费后补贴”,每年5000万元的体育消费补贴中,“全民健身公共积分”不低于2000万元,其配额根据人口数量灵活分配。健身群众在定点体育场馆刷银联卡消费时,按20%返还“全民健身公共积分”(每人返还积分价值最高不超过300元)。
熊伟介绍说,“全民健身公共积分”项目首次尝试引入科技金融创新手段,搭建了一套具有金融标准的公共服务云平台,利用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对体育人群精准发放积分形式的体育消费补贴,从而达到杠杆化撬动各类体育消费,激励全民健身的目标。
涵养体育消费圈
江苏试点的“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让很多体育企业和商家看到了商机。
“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营方透露,许多体育用品企业希望能出资认购积分,向健身人群发放体育消费补贴,同时,发放一定比例的“定向积分”,专门用于购买企业产品。既可以扩大在目标消费人群中的品牌知名度,还可以通过健身者消费定向积分,扩大产品销售。
一些大型体育场馆希望以积分为纽带,以体育场馆为核心,将周边商户整合起来,建立彼此相互引流的体育积分消费生态圈,实现体育消费和商业消费相互促进和带动的“生态创新”。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李元伟说:“大型体育场馆现在已经成了一个体育商业综合服务体,如果能够把‘全民健身公共积分’的模式引用,确实可以促进大型场馆周围的体育、商务、餐饮、旅游等业态,有序地融合。”
全民健身解痛点
“全民健身公共积分”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各方关注。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认为,用金融科技创新助推体育发展,对体育界而言是一个“短板”,“这个短板正在补,以后科技创新的手段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体育。”
“全民健身公共积分”目前采用的是“先消费后补贴”的方式,因此,受惠的人群势必以主动健身者为主。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研究院院长张林说:“在体育意识、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氛围方面,‘全民健身公共积分’正在发挥作用,但也要注意公益性和公平性的问题。”他认为,作为政府补贴的体育资金,在使用方向上要注意体现它的公益性,尤其是在公共服务方面体现它的公平性。
在鲍明晓看来,“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试点的最大意义是其在拉动体育消费方面的探索,“这种以科技和金融两个维度的创新来推动全民健身全面深入开展,解决当前全民健身中的一些痛点,特别是在消费刺激方面试一些新办法,来落实国务院的文件,我个人觉得方向上是对的,也符合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