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二届假肢师技能竞赛在宁决赛 冠军可申报“五一劳动奖章”

25.08.2015  18:46

  中国江苏网8月25日讯(记者 罗鹏 实习生 王澎)今天,“第五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全国第二届‘德林’假肢师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在南京拉开帷幕。竞赛共设置理论知识考试、实际操作技能考核和个人职业能力展示三个环节。通过各省、市、自治区预赛选拔,共有34名选手脱颖而出参加全国决赛。

  据民政部人才工作处调研员王铮健介绍,假肢师、假肢矫形器师等康复辅具人才是民政的特有人才,也是社会上的急需人才。从我国现状来看,有将近8千万的残疾人,将近一亿的伤残人士。据统计,约90%的伤残人士都需要更换假肢、辅具。根据这样的情况分析,全国需要将近4万的专业人员,而目前全国持证的假肢师仅有710名。从第一届技能大赛至今,高技能人才也仅仅从8名发展到150余名。

  什么原因导致技能人才的缺口?王铮健解释说,“民众的社会认知度不够是现如今高技能人才出现缺口的原因,还有一点是待遇问题,比起白领、金融师等高收入人群,假肢师等职业在收入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万小军,从事假肢师这个行业已经九年了。“从接待一个患者到假肢制作完成,患者能够穿上正常行走,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自身条件相对好的患者,当看到他们穿上假肢后能够运动时,我们心里的成就感会更加明显。”万小军说。对于假肢师这个行业,万小军觉得目前的技术还不够发达,材料也不够先进,希望政府能够投入更多资金来帮助伤残人士。

  今年7月份,国务院出台了假肢师、假肢矫形师等相关规定,考核标准从准入类变成了职业水平评价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个行业,促进更多人从事这个行业。据介绍,全国每年各个机构都会举办假肢师的培训,民政部也会拿出公益金对他们进行评定。江苏省每年会举办省赛,并督促有条件的市开展竞赛,然后层层选拔参加最后的比赛。通过举办竞赛来加强假肢师的学习,选拔出优秀人才。

  据了解,本次竞赛将评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若干名,获得决赛第1名并符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励条件的选手可按程序申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决赛前3名的选手,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核准后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