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棍节"爱情片有点变味了 爱,不应该只用闹剧来承载
新华报业网讯 “11·11”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却在网友和众多电商的推动下被打造成煞有介事的“光棍节”,除了网购疯狂外,电影发行商们也没放过这个“大噱头”。继去年11月11日爱情电影扎堆上映后,今年光棍节爱情喜剧卷土重来,《单身男女2》《撒娇女人最好命》《求爱大作战》《拆散专家》等爱情片成了主角。然而,这些电影虽然主打爱情喜剧,但细品后更似闹剧,原本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正在被快消品似的情节所解构。
这些影片的爱情范式,或是二女争一男,或是二男争一女;或者不谈婚姻只讲感觉,或者赞颂暧昧崇尚畸恋。有的片中,汉子般的女主角为了博得“男神”的青睐,细声细语地说“要不要一起看A片啊?”而对待没感觉的女生,男神则大喊“我要是喜欢她我就是个GAY!”至于影片宣传,总不乏煽动性极强的文字:“想要牢牢抓住每个男人的心?想要在情敌面前一招毙敌?万千女性还等什么?”
这类电影的爱情,都给人“不着急就晚了”的紧迫感,为了表现这种紧迫感,无论演员本身还是演员所饰演的角色,都给人用力过猛的感觉。似乎如果不大声疾呼就不够真诚,不别出心裁就没有诚意。
不得不承认,现实社会为这些爱情闹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不乏有钱人用几百朵纯金玫瑰在闹市中向女友求婚,或者某屌丝在宿舍楼下摆满心形蜡烛向“女神”隔空告白。就在今年“光棍节”前夕,南京新闻就报道了一位妙龄女郎急于在“光棍节”脱单,结果被冒牌“地产商富二代”骗8万的惨痛经历。
但电影作品毕竟不同于商品,它从社会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也应该反过来优化社会文化土壤,电影生产者不能用一句“观众喜欢热闹”做挡箭牌,进而扎进媚俗化大潮中乐此不疲。难道《魂断蓝桥》般的曲折情路不令人唏嘘?《罗马假日》式的优雅不令人难忘?这些大银幕上的爱情正是几代观众共同“点赞”才成为经典的!
电影制作者固然要考虑市场压力,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担当意识,说到底就是不做市场的奴隶,这样的作品才可能真正有持久生命力。本报记者徐宁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