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元宵节曾最多放假20天 元宵代表“繁星点点”

05.03.2015  19:16

  中国江苏网3月5日讯(记者 赵苡初)又到了一年元宵节,南京夫子庙又成了一片灯山光海。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向网友们讲述起元宵那些事儿。他表示,在千百年的演变中,元宵节的习俗也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万象更新着。

   元宵之夜不夜城明代放假20天

  提到元宵,人们联想到的最大风俗是灯会。陶思炎介绍,元宵赏灯的习俗始于东汉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单从现代而言,灯期延长了。他透露,南京放灯近代以来是全国最长的城市,通常初八放灯,十八落灯,而一般城市是十三放灯,十八落灯。

  他告诉记者,近几年,南京将放灯作为文化旅游产品大力推广,灯期更是提前到了春节以前,直到三月底才结束。夫子庙灯会已经形成了全国闻名的文化品牌,每年中央媒体报道各地春节新闻时,都能看到夫子庙灯会的身影,越来越多周边城市乃至省外城市的市民都慕名前来旅游观光。传统的赏灯风俗已经南京一块鲜活的文化名片与文化品牌。

  陶思炎是个老南京,他说,曾经的南京城还有着全城闹元宵的活动,“过去闹元宵,就是全城出动,每个人提着灯出来,千万盏花灯会将南京城装点成不夜城。人们提灯挨家挨户喊:‘娃娃哎,出来看灯!’”陶思炎说,当时的闹元宵真的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大街小巷,还穿插着民间舞蹈、舞龙舞狮、杂耍、燃放烟花等活动。

  “那时,元宵节气氛浓厚,明成祖时期,甚至在紫禁城午门广场,用千万盏灯搭建了数十米高的鳌山灯,连续大摆三天,供百姓观赏,寓意与民同乐。”值得一提的是,陶思炎透露,明代十分重视元宵节,元宵节通常全国放假10天,而明成祖时期,更是放了20天的长假。那时候的元宵之夜是真正的不夜城、不夜天。让不喜欢夜间生活的中国人集体过了一次充实欢乐的“夜生活”。

  陶思炎表示遗憾的是,现在的南京,只有个别公园在白天搞一点小范围的民俗活动,他希望能恢复一些传统民俗,他表示,虽然燃放烟火对环境不利,但还是希望能在每年传统节日时,由国家统一燃放礼花,恢复闹元宵的活动,打造一个火树银花、灯山光海、有声有色的狂欢夜。

   舌尖上的“元宵”其实寓意繁星

  与花灯一样,美味的元宵也是节日必不可少的。陶思炎表示,元宵佳节其实也是祭星的日子,吃元宵不仅寓意团圆,更有天人合一、星人合一,祈祷太平盛世的意思。

  他介绍,元宵是用糯米粉制成的食品,旧时曾称作“圆子”“汤圆”“糖圆”“团子”等。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楚昭王复国归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楚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团圆。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

  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流行于宋代。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

  陶思炎说,如今人们一说起元宵,大家就认为是团团圆圆之意,认为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思念。其实是后人根据谐音的浅近理解。事实上,在古人看来,天上一颗星,人间一个人,各种星象和中国习俗联系紧密,例如门上挂一个红灯笼寓意“吉星高照”,挂三个红灯笼则是“福禄寿三星在户”。而正月十五要点灯,灯就是对星的模拟,元宵其实也是。

  据悉,天上星光灿烂,人间灯火闪耀,碗里元宵点点,寓意天人同乐,祈祷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