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儿童十大舆情热点
1月5日,受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家庭教育学会指导及支持,由全国网上家长学校联合各领域专家、学者及媒体界人士共同组成的“儿童媒体监测网络”在京发布“2014儿童十大舆情热点”,旨在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目的,观察、评议社会上各种涉及儿童成长和家庭教育的事件、现象和问题,并实施积极的舆论引导和干预。
新年伊始,辞旧迎新,回顾2014年围绕儿童和家庭教育都发生了哪些大事、要事,哪些成了舆情热点、焦点,2015年,我们又有什么期许和等待?据儿童媒体监测网络观察,以下10个党和政府部门的重要举措和社会事件、现象引起了各媒体和百姓的普遍关注。
家庭教育立法有新突破
2014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妇联向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交提案,吁请全国人大将制定家庭教育促进法列入立法规划,从法律上规范家庭教育的主体与相关责任,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据悉,目前“家庭教育立法及其制度建构研究”已在积极进行中,预计今年上半年立法建议稿有望出笼。
在国家家庭教育促进法推进过程中,各地已纷纷先试先行,例如重庆市已率先将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纳入当地立法规划。
“家风是什么”报道引发全国大讨论
自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在去年春节期间播出后,引发了一场全民性关于“家风”问题的大讨论。相关报道遍布各媒体,成千上万网友通过网络、微博主动发声、跟帖、点赞,晒自家家规、热议家风;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开讲座、出镜做访谈,通过各种方式发表评论、见解,解读什么是家风、家风传承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如何培育良好家风等。
人们在谈古论今中重温了中华传统文化中教从家始、育人先立德的道理,对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功用和内涵又有了新认识。
反家庭暴力法没有忘记孩子
2014年11月25日,国务院法制办网站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了家庭暴力的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法条中大篇幅、大力度地提出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如规定中小学校、幼儿园在工作中发现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因无法报案的人遭受家庭暴力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等。
曾几何时,“棍棒底下出孝子”,打孩子、体罚式教育还被一些人归结于“教育手段”,还被看做是“清官难断家务事”。在新法征求意见中,公众的议题已经更多地放在告诉孩子什么是家暴和如何让孩子有能力与家暴绝缘等方面。
立法机构赞成废除嫖宿幼女罪
“废除嫖宿幼女罪”再度成为2014年两会的焦点,多位代表、委员就此再提议案。
2014年3月2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女童保护座谈会”召开,公布的《2013年儿童安全教育及相关性侵案件情况报告》显示,性侵儿童的恶性案件仍在全国各地持续高发,平均每3天被媒体曝光一起,受害人以8岁到14岁的小学生居多。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在答记者问时称,人大立法机构已对此进行调查研究,将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基础上依法定程序推进法律的调整完善。
广州宣布“婴儿安全岛”暂停引起关注
2014年3月16日,运行仅50天的广州“婴儿安全岛”因不堪重负宣布暂停运行。这是全国第一个被迫关闭的弃婴岛,相关报道立即出现在各大主流媒体、网站上,吸引了公众的眼球。
自2013年7月民政部下发关于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开展“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的通知,全国先后有28个省区市“试水”建立“弃婴安全岛”。
弃婴激增,凸显了我国儿童大病救助和婚检、孕检等工作的缺失。婴儿安全岛接收婴儿的数量直接说明了我国弃婴保护工作的紧迫性。然而,源头追溯,把父母的责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应视为是对弃婴的根本保护。
新版小学生守则:做家务成为“必修课”
2014年8月1日至20日,教育部就新版《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信息一经发布,立即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老版学生《守则》相比,新版《守则》中不见了“见义勇为”,增加了“奏唱国歌肃立”“积极承担家务”“热心志愿服务”“不抄袭不作弊”“控制上网时间”等内容。家长纷纷表示,新版《守则》没了空话,用直白的语言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事,更加亲民接地气。
中国式父母群体焦虑现象引发热议
人民网强国论坛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有子女的被调查者中,92.8%的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成长、教育存在焦虑。而在全部被调查者中,98.6%的人认为身边有家长存在焦虑现象。
家长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孩子学习进步,但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这种焦虑状态愈发严重,也会逐渐影响到亲子关系及孩子的个体发展。社会、家庭对孩子成功的评价标准变得粗暴而单一,最终都会转变成父母及孩子身上的持续高压,中国父母出现群体性焦虑,几乎在所难免。
点赞还是否定:孩子用50万元压岁钱做慈善
2014年11月,一则为帮助贫困孩子,三名中小学生捐出积攒10余年的50万元压岁钱,用于设立上海市慈善基金会“青春之光爱心专项基金”的报道出现在各媒体上。消息传开后,引来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关注,有的叫好、有的批评。此间舆论认为,孩子设立慈善基金意义大于争议、“爱的萌芽”弥足珍贵、捐款无关“富二代”身份、“富一代”已经开始走出教子误区,值得点赞和期待。
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秘书长方国平回应,善不论大小,行善的人也不应论贫富,任何人都有选择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权利。
房娃事件、刘铁男父子案直击官富人家家庭教育硬伤
“我们家有14套房子,收房租就够了,为什么要上学?”2014年秋季开学不久,北京一位初中生面对心理咨询师的反问语出惊人,不仅令其父母哑口无言,也迅速引爆社会舆论。显然,随着社会变革和财富的积累,如果“富一代”忽视精神财富对子女的传承,他们迅速积累起来的财富,势必成为子女成长进步的包袱。
无独有偶,刘铁男父子案也给“官二代”的家庭教育敲响警钟。刘铁男滥用权力走捷径的“言传身教”,注定了父子俱腐、俱败的结局。“一人不廉,全家不圆”,这给所有为官者的家庭教育敲响了警钟。
“杀妹不后悔”给生二胎父母敲响警钟
2014年8月12日一篇“杀妹不后悔”的报道引起广泛关注。8月10日,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办谭家村一名14岁男孩用菜刀杀害了年仅1岁半的亲妹妹,并连称“不后悔”。而更让人吃惊的是,男孩杀害妹妹的动机仅仅因为害怕父母将原本属于他一个人的爱分给妹妹。不能否认该事件在当前“单独二胎”政策放开的背景下,对广大家长十分具有警示意义。
生“二胎”政策放开后,想要第二个孩子的家庭不在少数。其实生“二胎”不仅仅是多养了个孩子这么简单,教育的责任也要跟上。首先“爱”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要给予孩子正确的爱,无论是“老大”还是“老二”,都要教他们先学会爱父母、爱兄弟姐妹、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他人,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