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药品无儿童专用剂型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三成

02.02.2015  11:20

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是成人的两倍。而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人,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30%~40%。还有数据显示,在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儿童用药凭经验、按患儿年龄体重推算给药剂量、靠手掰等方法分割成人药品以及家长安全用药常识的缺失等,均是导致儿童用药不合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主要原因。儿科医生提醒,儿童用药首先要求的就是安全性,平常给儿童用药,应尽量遵医嘱服用,家庭常备儿童药品也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后才能使用,并尽量选择儿童专用剂型药物。

■  闻唱

近日,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联合进行的“儿童安全用药大调查”显示,我国儿童不合理用药高达12%~32%;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约12.9%,是成人的两倍。

而国家食药监局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尤其是粉末吸入剂、栓剂、糖浆剂、滴剂、气雾剂等种类更是极其有限。此外,多数药品说明书中仅有“小儿慎用或酌减”“谨遵医嘱”等描述,缺乏明确的儿童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有学者对某儿童医院正在使用的550份药品的说明书进行分析,发现标注有儿童用法用量的国内和涉外药品均只有48%,标注有儿童注意事项的国内药品仅有39%,涉外药品仅  32%。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的高发,严重危害着儿童健康。

儿童专用药规格不全剂型少,分割成人药用量不准药效难保证

专家认为,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婴幼儿特别是新生儿和早产儿的肝、肾、神经、内分泌、血~脑屏障等生理功能尚未发育成熟,且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别,对药物比成人更敏感,可能更容易受到药物伤害。

而长期以来,儿童在接受治疗和使用药物时,常被当做“缩小版的成人”。很多患儿家长表示,自己曾给孩子服用过减少分量的成人药。而通常在一些儿童药品的说明书中,都会标有“6岁以下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尚未明确”等类似条款。儿童用药不但剂型少,还存在规格不全等诸多问题。

北京市儿童医院药学部主任王晓玲认为,目前大多数药品由于未进行儿童临床试验而缺乏相应的儿童用药信息,临床使用时只能根据成人用量,按患儿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推算给药剂量或凭经验给药。

这样的做法会带来很多隐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副院长申昆玲指出,首先,分剂量用药可能造成药品用量准确性下降,有人曾对手工分劈药品的准确性进行检测,结果有半数以上偏离目标用量的10%。其次,如果不按规格用药,药物因拆分会使其稳定性下降。分剂量用药还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利用,药物拆分时也易被污染。

我国还存在儿童用药处方不规范、滥用抗菌药物等严重问题。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专家指出,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比例为30%~40%。广东省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陈运彬直言,很多儿科医生开药时心都是慌的,不知道有没有副作用。儿童吃成人药安全很难保证,药品过敏的几率也很大。

国家食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化学药品处处长董江萍指出,我国目前儿童用药研发最大的困难是缺乏临床试验基础。出于伦理方面的考虑,政策规定,新药不首先在孕产妇以及婴幼儿身上做临床试验。加上知情同意难、试验者招募难等原因,儿童药物试验难以开展。例如很多新药上市后缺乏有关儿科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安全性等方面的资料。

家长缺乏对儿童用药的科学常识,诸多误区致安全隐患丛生

家长对儿童用药安全的认知不足,诸如凭经验自行给药、错过服药时间、擅自增减药量的情况比比皆是,自行用抗生素,滥用退热药、止痛药、止咳药、中成药等,也都比较常见,这也是造成儿童不合理用药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家长缺乏对药品的安全储存意识;另一方面,即使医生开出的药物,也普遍存在家长不严格依据说明书用药的情况。

全球儿童安全组织与上海强生制药有限公司发布的儿童药物中毒专题报告显示,70%的家长想起来才检查,甚至从不检查家里的药品;有些家长把成人药给小孩用或者擅自加剂量;42%的家长在给孩子吃两种以上的药时,不太关注药物的有效成分。

专家表示,某些家长在给孩子服药时执行“差不多主义”,服药时间和用药剂量随意性比较强,要么丢服、漏服,一日三次改两次;要么孩子错过了时间服药,下次就多吃一点。很多家长坚持认为给孩子用药宁少勿多,或者差不多即可。殊不知,药物剂量都是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有严格要求的,用量过少达不到治疗效果,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产生耐药性;用量过大则会增加毒副作用,尤其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儿童,极易受到损害。

另外,家长在给儿童用药的方式上也存在着诸多误区:

1.捏鼻灌药强行服。这种做法极容易导致孩子哭闹中药液呛进孩子的气管中,严重的还会引起肺炎。因此,给儿童用药时一定要耐心,让孩子自行服药。专家提醒家长,婴儿可以用注射器或专门的给药器少量分次滴入孩子的口中。

2.不按剂型常规服。各种药的服用方式、药量、副作用都有所不同,如果不按说明书标注的方法正确服药,有时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专家提醒,含化片,不应该吞服;吞服剂需要温水送服,并且水量应服够。

3.饭前饭后随意服。有些帮助消化的药物需要饭前服用;而有些药物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作用,适宜饭后服用。如果不按照饭前饭后的顺序而随意服,轻者不能充分发挥药效;重者还会对胃肠产生强刺激,引发不良反应。

4.几种药物同时服。抗生素类药物和微生态制剂同时服用,两者药效会相互降低,所以需要间隔1~2小时以上服用。还有的药物其中的成分可能与另一种药物中的成分相互产生副作用,因此一定要在服用时间上有间隔。

对于儿童如何科学用药,一名儿科医生提醒家长,儿童用药首先要求的就是安全性,应尽量遵医嘱。家庭常备儿童药品也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弄清楚所备药物的作用、功能,尽可能给儿童选择儿童专用剂型药物。具体应遵循以下6条用药原则:

1.孩子生病,在用药上要严格遵照医嘱,对说明书上的剂量、适应症、用药时间和次数等要特别留意。

2.注意观测服药后孩子身体的不良反应,如果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3.一般情况下,用药3天,应及时复诊,并在医生指导下确定停药时间。

4.注意查看药品有效期,过期药物一定不能服用。

5.药品买回来后要按贮存条件合理存放,防止潮湿、发霉,需冷藏储存的药品一定要放在2~8℃的温度空间内保存,以免影响药效。

6.家长也要学习一些基本的儿童用药常识,比如3岁以下幼儿要尽量使用儿童专用退烧药等。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