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市场为何“僵尸”遍地

25.05.2015  11:15

  “我有了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就差一个APP了。”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句子,目前正影响着在南京软件大道附近的众多年轻人,他们出入在这里大大小小的外包企业之间,将“走上人生巅峰”的希望,寄托在一款款手机APP之上。然而,一个他们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他们“”出来的绝大多数APP,最终都将无人问津,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数字僵尸”。

  APP市场遵循“二八法则

  “我们现在上线一个APP,从前期构思开始,第一个版本的制作周期大概在10个月左右。”南京泛盈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总监王勇告诉记者,与之相对应的是,原本是十月怀胎的喜悦,却也常常是一个APP全部的生命周期,因为这个市场同样严格遵循着“二八法则”———20%的APP占领80%的份额,其余的部分只能为生存而战。

  “i南京”APP创始人江明就经历过一场这样的优胜劣汰。“当我和我的团队,意识到可以将南京的吃喝玩乐聚集在一款APP上时,你无法想象我们当时的激动。”江明表示,2014年上半年,他们耗费了所有精力,终于使得这款APP得以上线,成本将近30万元。但一直到2015年,在各大APP下载平台上,这款APP的下载数量都没能达到4位数,和江明的预期相差甚远。“不得不承认,我们失败了。”江明说。

  被市场冷落的不仅仅是“i南京”,记者统计苹果APP Store、360手机助手、豌豆荚等知名APP平台后发现,出自我省的APP大多下载率较低。数据显示,和“i南京”同类型的APP“在南京”,多个平台累计下载不到万次。而“江苏教育”、“江苏环保”等一系列有着政府背景的APP,下载数更是仅有几百次。

  黏住用户依然是王道

  “评价一款新的APP,下载量还并非唯一指标,还有一个更残酷的数据是次日留存量。”王勇告诉记者,按照统计,这个数据能达到20%就已经非常之高了,“接着是七日留存量,如果能达到10%就可以算做神奇。

  那么面临数据上的重压,如何才能避免自己的APP沦为“数字僵尸”?鬼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黄晓认为,前期的规划、调研,开发期间的质量控制,以及后期的营销推广,缺一不可,而贯穿每一个环节的重点就在于多方位地吸引用户。“比如目前我们正在开发一款针对特殊人群使用的社交类APP,仅前期就已花费5个多月进行调研,就是为了深入特殊人群,了解用户需求。”黄晓说。

  “互联网时代,黏住用户的确才是王道。”王勇最近在开发的一款名为“美白日丽”的APP,它所具备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平台让商家和用户产生联系,从而产生用户黏性。“这是一个美白淡斑产品的APP,但是如果单纯卖产品肯定不能长久,于是我们选择每天提醒用户几点该用哪款产品了,让她每天自拍一张,形成时间轴,前后对比,看出美白淡斑的效果。”王勇告诉记者,这样做不仅能黏住用户,还可以以此展开一系列线下活动,大大提高了APP的生存能力。

  互联网巨头掌控话语权

  虽然都明白用户为王,但是APP的开发者还得面临一个困境———用户太贵了。“轻型的APP一般都没有深厚的资金背景,但是现在要在网上买一个用户都很难,平均50块钱一个都算很便宜的了。”王勇告诉记者,这个价格之高,可能绝大多数用户都没意识到“原来自己这么值钱”。

  而这个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业界普遍认为,主要源于目前互联网市场的巨头通吃。据黄晓介绍,目前,腾讯、百度、360等几大平台几乎完成对APP分发渠道的全面控制,不管是资源的倾斜、分成规则的制定、推广的力度等,都几乎全由它们掌控,APP开发团队很难掌握主动。由此导致很多优秀APP限于人脉和资金,不能被大众用户所熟知。

  此外,国内手机厂商也开始注重对自有应用商店的发掘,除了预装众多热门APP以外,还把控着自有应用商店中APP的输出权。以小米为例,其自有应用商店2014年底单日下载量超过5000万。“由于小米天生对用户的绑定,因此它获取用户成本极低,普通APP根本无法获得话语权。”黄晓说。

  “BAT赢家通吃,让我们非正常死亡的概率大增,更可怕的是短期内这种现状并无改变迹象。”江明无不忧虑地告诉记者,互联网给了我们改变世界的梦想,但互联网本身并不完美,它同样值得被改变。 江苏经济报记者 陈澄 张韩虹 实习生许馨妍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