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分级诊疗 “痛点”在哪儿

12.03.2015  13:33

(健康报:2015-03-12)

 

 


   
  全国政协委员孙丰源是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副院长。他说,该院许多医生一上午要看五六十个病人,有的医生甚至看100个病人,从早上出诊忙到下午1点多,中间不喝水、不上厕所。在庞大的就诊人群中,很多人患的是头痛脑热等小毛病。

 

  老百姓为什么宁可去挤大医院,而不愿意在社区就近治疗呢?如何通过建立分级诊疗体系,让老百姓合理就医?对此,代表委员们在两会上纷纷支招,为分级诊疗“把脉”。

 

  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

 

  “推行分级诊疗,要解决医疗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说,目前,我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高水平医护人员集中在大医院,形成了看病就医“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

 

  眼下,各地纷纷组建医联体,大医院与基层建立远程会诊,实施医师多点执业等,希望借此探路分级诊疗,建立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的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侯建明说,促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医师多点执业是可行的路径之一。近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医师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但应该尽快出台实施细则。政府应当对到基层多点执业的医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引导更多优秀医务人员愿意到基层、边远地区、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多点执业。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咏红表示,实现分级诊疗,还要大力推进智慧健康工程,加快发展远程医疗,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服务。

 

  医保付费机制有待改革

 

  “引导居民小病在基层解决,还需要医保的付费机制改变。”孙丰源说,现在,病人到哪里看病都可以报销,医保报销比例差别不明显,在基层又见不到水平高的医生,病人就会涌到大医院。再比如住院患者已经进入康复期,应该从三级医院转到下级医院,如果不转,就应该明显降低医保报销比例。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医院医保目录不同,从大医院把病人转回社区,有些药品也对接不上,病人为了开药还是要往大医院跑。

 

  全国政协委员、中医科学院针灸所副所长杨金生建议,建立参保、参合人员逐级转诊制度,加上不同报销比例的引导,提高在社区和县域医疗的报销比例。例如,凡出社区和县外,按规定转诊者,基本医保报销50%;未按规定转诊者,基本医保报销30%。

 

  基层服务能力难让患者信任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某县,整个县只有一位口腔科医生,有一次他骑马出诊摔伤了,但仍坚持出诊,否则整个县的口腔科病人都看不上病了。基层太缺医务人员了。”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院长周学东的一席话引起了在场委员的共鸣。

 

  “老百姓费时费力扎堆去挤大医院,追根溯源还是因为基层缺少让人信任的医生。”孙丰源认为,在农村,要解决3个问题:医生会不会看病,从医学教育入手,培养高水平的医生;医生愿不愿意看病,要给予有吸引力的待遇,让医生觉得留在基层安心;医生能不能看病,要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设备。

 

  “除了培养人才外,还要用政策吸引人才下沉。”凌锋说,现实情况是,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服务,基层有水平的医生也想跳槽去大医院,如果不能让医生在基层有尊严地工作,那么分级诊疗的建立恐怕仍是镜花水月。

 

  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院长郭淑芹建议,为了让人才下得去、留得住,政府要加大投入,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鼓励医学院校的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用好的政策和待遇吸引毕业生向基层流动;制定基层人才优惠政策,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聘任和子女上学、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本报记者 甘贝贝 王 丹 韩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