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做客《网络传播》:媒体的出路是去媒体化

27.04.2015  03:09

微博有舆论场,微信有舆论圈”。4月24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沈阳应邀前来《网络传播》杂志,就“媒体生态的演变与重塑”与编辑部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沈阳教授身兼国家网信办网研中心特邀研究员、新华网舆情首席科学家、新浪政务微博学院教授等职,近年来一直在研究新媒体、新生态和网络舆情。在媒体生态发生巨变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出路在哪里?媒体形态该如何重塑?请随传播君听沈阳教授娓娓道来。

1“两微一端”重新定义媒体形态

现有的媒体生态处于快速变化中,新媒体拓宽了传统媒体的业务边界,媒体形态趋向多元化,尤其是‘两微一端’,可以说它们重新定义了媒体形态。”沈阳说,“我们需要去打通不同媒体形态之间的内容生产链条,优先考虑在移动端传播,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把流量导向媒体的最后的家园——传统媒体。

2微博有舆论场,微信有舆论圈

虽然现在微信的发展势头明显超越微博,但沈阳认为,微博仍有三大核心价值:传播价值、服务价值和营销价值。沈阳表示,“微博是向公众发出声音的最快速平台,也是时政意见领袖、娱乐明星、企业家、内幕爆料的第一公共传播平台。微博有舆论场,微信没有舆论场,只有舆论圈,而意见领袖显然并不愿意离开微博舆论场。

3内容本身的价值长期来看趋向贬值

在内容生产方面,免费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内容本身的价值在长期来看是趋向贬值的。”沈阳解释道,“因为有大量的自媒体,有大量的UGC,它就不收费,甚至在你看的时候它还给你钱。内容本身直接产生的经济效应,今后可能不再是媒体追求的直接目标,而是追求一种收费的标准化产品,或者说一种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4媒体的出路是去媒体化

媒体也许变得不是媒体了,媒体的出路是去媒体化,它变成了工具,变成了平台,变成了一种系统。媒体的服务属性增强,比如说我们有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导购服务、交易服务、定制服务等。”沈阳说,“在大数据、云媒体、智能硬件等技术的支持下,对用户需求偏好和其所处空间场景进行精准适配,利用‘让信息追着用户跑’的思维,提供个性化、场景化、定制化的服务,这也将成为媒体信息服务的新方向。

 

来源: 网络传播杂志   编辑:叶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