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公开就应该这么拼

17.01.2015  15:56

  今天上午,国务院首次政策例行吹风会在北京举行。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和商务部副部长钟山在吹风会上和媒体就2014年经济形势、2015年经济展望进行了深度交流。这次吹风会,是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一个新形态,以例行吹风的方式,请国务院各个部委的主管领导每周都在这个平台上与媒体深度交流,解疑释惑。 

  国务院例行吹风会,开启了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新时期,也打造了信息公开的新平台。在这种例行的信息公开活动中,用更有时效性和权威性的方式,把重要的政策具体解释给媒体和公众。 

  信息公开不能“躲猫猫” 

  但近期以来,我们也常常面对信息公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网民质疑上海政务微博未能及时发布有关信息;深圳小轿车限购后发布会不回答记者问题;在哈尔滨1月2日的火灾导致5名消防员牺牲后,通稿半数以上的文字在展现领导“高度重视”。有些地方政府的政务微博做官样文章,新闻发言人不被授权回答问题遮遮掩掩。这些现象使得一段时间以来媒体对我国新闻发布制度的深化有所疑虑。 

  究其本质,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了不少地方信息公开的懈怠。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新闻发布工作到底是什么?在不少地方政府的工作往往是“锦上添花”,一旦有了突发事件,就担心媒体的关注和舆论压力会影响自己的官帽子。有些发言人担心自己回应之后引发更多争议。其实这些争议本来就存在,需要的是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公开来化解。 

  其次,信息公开缺乏考核,说得多的反而承担风险,说的少或者不说话的往往觉得自己比较“安全”。即便在中央政府平台上,各部委的新闻发布工作也有多有少,有进取者有保留者。 

  信息公开不能光说不练 

  新闻发布和信息公开工作,说到底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重要举措,是推进政府公开透明理性决策的有效手段,更是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三者理性关系的关键渠道。这个工作做得好,对于治理能力现代化和现代政府的打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道理,不仅要说更要做。 

  尤其是当前新媒体环境中,媒体和公众对于政府信息的需求大大增加,深度和逻辑要求也不断提高。信息公开和新闻发布不再是个形式,更应当是个推动政府工作,构建公信力的渠道。 

  国务院例行吹风会是一个好现象,它带动国务院各个部门和媒体坐下来,倾听媒体的问题,带动各部委的信息公开更有针对性。但是它也应该是一个榜样,让更多的政府部门既说又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