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原汁原味的水乡古镇

05.02.2015  09:44

  本报“江南水乡古镇”报道引发文史学者关注,为古镇申遗出谋划策:

  甪直的传承保护方式值得借鉴

  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甪(音同“”)直,是个常被人读错的地名,却被奠基中国社会学的一代大师费孝通誉为“神州水乡第一镇”。

  昨天,著名作家、文史学者薛冰给江南时报记者发来这样的一条手机短信:“看你们做江南水乡古镇的报道,我刚出了本《觅胜吴淞向甪直》。”原来,本报近日报道的《“江南水乡古镇”增加苏州三镇13个古镇“抱团”申遗》已经引发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薛冰说,甪直原汁原味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犹如一本教科书,值得其他所有申遗的江南水乡古镇研究。 江南时报记者黄勇

  甪直人最爱古桥

  甪直是苏州吴中区的一个水乡古镇,与苏州古城同龄,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古镇,也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薛冰说,行走甪直,第一个直观印象,就是桥多。甪直古镇的桥,密度堪称“世界之最”。

  康熙《吴郡甫里志》卷二中这样形容:“里中川流互错,非桥不济。”(注:甫里为古地名,即甪直镇。)

  “俗话说‘到了甪直勿看桥,等于甪直未曾到’。”薛冰介绍,甪直,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面积上,号称有宋明以来所建的古桥七十二座半(有一座桥位于甪直、南港两镇之交,理属两镇共有),长桥短桥、平桥拱桥、参差起伏,将香温水软的河面砌出了重重波澜,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中国桥梁历史博物馆”。

  最古的桥,要数位于“甫里之中”的中美桥。中美桥原名和丰桥,始建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桥面石上都琢有浮雕图案,十分精美,“下环洞全规,底如其穹”,也就是说桥下的拱圈为全环形结构,圆形的下半部埋置河底充当桥基,不会影响水流和行船,而其承载能力却经久弥固。

  最大的桥,当数镇东的“正阳桥”,桥长43米,宽5米,桥拱跨径达12米。每逢春日,三五友人摇一小舟,近看四围垂柳,远望两岸菜花,成为一时时尚。而该桥清乾隆年间重修过,两百余年风雨渐至坍塌;1921年又乡乡发起募捐集资重新大修,每乡都非常踊跃。甪直人对古桥的感情,从中可见一斑。

  薛冰说,留存至今的甪直古桥,始建于明代的尚存13座,清代的15座,汇集了自宋代以来江南水乡桥梁建筑工艺之大成。“不仅如此,桥梁又成为甪直文人显露才艺的一个载体,桥名雕出的书法无不可观,桥身各种吉祥图案艺匠雕刻,发人遐想。

  历史文脉是凝聚力所在

  古桥旁,更特别的是“水乡风光长卷”上还有着设计精巧、雕凿精美的点缀,就是那一方方浮雕透雕、手法圆融的船缆石,或取象植物,如寿桃、灵芝、石榴、燕叶;或取象动物,如蝙蝠、蝴蝶、象鼻、猫眼、奔鹿、立鹤;或取象吉祥图案,如狮子滚绣球、刘海戏金蟾等等。

  薛冰说,这样的船缆石据说曾经数量上千,现存尚有50多枚。它们曾经是船儿的牵挂,如今却成了甪直人及外地游客们的遐思。

  甪直这样的古城镇,最可贵的财富就是历史文脉,也就是历代迁延形成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且不说前来观光的人,想看的只是风景名胜,没有谁会去数点新建的大楼;就说本地人,爱乡之情也是要有所寄托的。城镇的历史文脉,也正是城镇的凝聚力所在。

  前不久的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工作座谈会期间,国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长率领国家、江浙两省各级文物主管部门实地调研了甪直的千年古刹保圣寺、晚清著名的思想家王韬纪念馆、著名作家叶圣陶纪念馆、沈宅、萧宅等文保单位及古桥、古驳岸等。“甪直镇近年来在古镇保护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作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保圣寺,塑壁罗汉誉满天下,保护成效十分显著。”童明康如是点评。

  服饰“活化石”的传承

  甪直人,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其实都是那样的精彩。

  在甪直,你总能碰上一些穿着传统服饰的船娘,她们梳髻髻头,扎三角包头巾,穿拼接衫、拼接裤,束镯裙、镯腰、胸兜,着百纳绣花鞋,摇着橹,穿梭在水中桥下。

  薛冰说,这种服饰被戏称为“江南少数民族服饰”,色彩谐和而不单调,鲜艳悦目而不抢眼,既有防晒防风的实用价值,适应水乡劳作的需要,又能展示水乡女性的体态身姿,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趣。“而一年间的不同季节,人生中的不同阶段,生活中的不同场合,又有着各不相同的样式与色彩变化相对应,连专家也未必说得清,而水乡妇女却能运用自如。

  “该服饰主要分布在以甪直为中心的360平方公里的水乡地区,而甪直镇的妇女服饰颜色更鲜艳,拼接面积更大,堪称代表。”南京博物院原民族部魏采苹、屠思华等专家于1983年以来对江南水乡吴地稻作生产地区的民俗服饰作了调查。研究认为,苏州甪直水乡妇女服饰是汉民族服饰的杰出代表,是吴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劳动人民服饰,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堪称是当地服饰文化的活化石。

  如今,甪直的水乡服饰已经超越了最初的意义,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成为向全世界游客诠释甪直水乡特色和水乡文化的重要符号,并于2006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多知道一点>>>

  甪直为何叫甪直?

  甪直名字的来源说法很多。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态酷如“”字,故改名“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经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留了下来。

  [学者观点]

  在保护古镇方面

  甪直人具有前瞻眼光

  前不久,薛冰又火了一回。他在央视经济半小时的一档探讨“南京假古建筑遭质疑”的节目中,因为很多建言和观点一针见血,而让人叫好。

  说到他对历史文化为何如会此爱好和痴心,还是离不开苏州。

  “在洞庭东山吴县招待所的半个月,是我第一次对中国传统建筑进行认真观察,而这也成为我此后认识南京传统建筑的重要参照。可以说,东山镇的这半个月,影响到我后半生的审美取向。也可以说,这是让我真正‘开窍’的地方。”薛冰回忆说,1980年,省作协的读书班安排他住在吴县招待所的雕花大楼里。那“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格局,那配置相宜的旧年陈设,那美不胜收的砖雕木雕,那意蕴深远的联语题刻,无不令薛冰沉醉。他照式画出了雕花大楼的平面图,记录下各处景物的形象特征。

  薛冰说,甪直古镇,有一点深深打动了他,那就是其城镇发展规划的预见性。“甪直人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确立并坚持了保存古镇、另建一个新镇的可持续的科学决策,所以发展前景好于别的镇。

  他认为,曾经有人将甪直的未被破坏,解释为古镇的封闭与落后。“其实恰恰相反,这正是甪直开放和先进的地方。

  薛冰直言,江南星罗棋布的水乡古镇,很少有像甪直这样保存得这么好的。不少古镇在近二三十年间,多已面目全非。有的就算还幸存着一些文物保护单位或园林陈迹,也是以大片历史街区的被毁弃为代价,古城镇原有风貌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文物古迹成了钢筋水泥建筑群落间的孤岛,失去了其生存的谐调氛围,像一株株枯萎的标本。在某些地方,甚至还发生过边拆古建筑边建仿古建筑的闹剧,某些地方甚至到今天仍在愚昧地将拆旧城建新城视为城镇发展的唯一途径。“这种结果居然还能被某些人作为‘政绩’,真让人欲哭无泪。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