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假冒已成行业痼疾 消费金融服务机构需联手维权
近日,国内知名食品品牌“老干妈”商标侵权案尘埃落定,让知识产权保护再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老干妈”自2000年起一直持续维权打假行动,每年投入两三千万元作为维权专项资金。 “老干妈”创始人陶华碧在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每年向全国两会提交建议均与打假有关。
事实上,不仅是在日用消费品领域的侵权维权,“恩怨情仇”缠绵不绝。随着近年来消费金融的蓬勃发展,消费信贷领域也开始成为很多不法份子眼中的“香馍馍”,侵权事件频发的背后,越发凸显出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维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侵权假冒屡见不鲜 工商一年查办近五万例案件
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工商系统总共查办了侵权假冒案件接近5万件,办结4.5万件,涉案金额接近5.6亿元。其中消费金融领域的违规、侵权和诈骗案件屡见不鲜并日渐猖獗,已成为制约这个新兴行业发展的一大痼疾。
为此,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2017年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的通知指出,要加大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治理力度,重点打击侵权假冒、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业,应将风险管控和维护用户安全视为行业发展的生命线。金融产品经常以虚拟的形式存在,而且与用户的财产紧密相关,更需要加强防范,如果任由侵权假冒现象横行,将对整个行业发展和公众财产安全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平安率先刮起维权风暴 持续打假树立行业标杆
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起,平安集团发起“暴风维权计划”,旗下的消费金融服务提供商平安普惠随即宣布推出一系列针对冒用商标、伪冒官方APP或网站、抢注品牌名称及关键词等消费金融领域侵权现象的维权措施,重拳打击侵权行为。
截止2017年5月,平安普惠已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综合维权策略,实现成功维权的案件共计160余例,侵权 APP已下架、已停止侵权行为的案件共计28例,对侵权行为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有效地维护了平安普惠的品牌形象,给消费金融维权树立了行业标杆。
平安普惠法律合规部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平安普惠的维权重点仍集中在互联网领域的维权,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各大网络交易平台、应用商店的日常监控,坚持“发现一例打击一例”的原则;另一方面加强内外的培训及宣导,提高消费者识别能力,强化维权震慑作用。针对互联网伪冒案件的特点,将会更多的尝试与各网络服务平台合作维权,强化平台数据共享,提高主动式监控能力,完善投诉与举报渠道,加大查处惩罚力度,并根据需要在官方平台或媒体发布维权声明。
互联网维权形势紧迫 打击侵权需行业共同努力
尽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面对层出不穷的侵权现象,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维权之路依然前路漫漫。消费金融业务开展主要通过互联网或移动应用平台进行,互联网上的伪冒方式呈现出多样化、扩散快且难追踪等特点,从而给维权工作造成了更大的难度。
业内专家指出,为了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消费金融服务机构维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然而仅靠少数企业或机构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打击侵权行为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努力。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会长李东荣曾针对愈演愈烈的侵权现象建议,应该凝聚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化力量,共同构建一个包括法律约束、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机构内控、社会监督、公众教育等在内的,综合化、立体式、更具信息化时代适应性的保护体系。
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春林律师也认为,金融服务机构应当建立综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制定立体的、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侵权打击联动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内外部机构的积极性,快速发展扫清障碍,促进市场规模良性发展,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国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