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镇侯河村村干巧手设计“压麦机”
近年来随着我市“秸秆禁烧”工作全面推进,一台台捆草机成了田间地头回收秸秆的最佳工具。尽管有捆草机的帮助,回收秸秆依旧是一项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工作。近日,马桥镇侯河村村委会工作人员集思广益,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出一种全新的田间作业工具——“压麦机”。
小机器,大用途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侯河村村委会,见到了这款由侯河村村干自行设计制作的压麦机。整个机器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一个金属制滚筒以及两个载重装置。“机器与农用拖拉机相连。”侯河村村委会主任朱明芝介绍,通过农用拖拉机,压麦机就可以轻松在田间实现压实土地的作用。
朱明芝现场演示了压麦机的工作原理。工作人员开着农用拖拉机在田头作业,车后拖着重达600斤的压麦机,机身下方金属滚筒所到之处,原本松软的泥土立刻变得紧实平整。“播种小麦时,秸秆在泥土中使得整个土壤层变得松软。到了冬天,天气寒冷,松软的土地会让小麦的根基得不到保护。”朱明芝介绍,为了保证村民不擅自焚烧秸秆,村委会近年来以每台3万元的价格引进了8台捆草机,专门从事秸秆回收工作;每年的秸秆禁烧工作,村委会还会专门安排工作人员蹲守田间值班。“有了压麦机,我们可以将秸秆全量还田,省去了很多人力物力。”朱明芝说。
灵感源自上世纪的人工压麦
去年9月初,侯河村村干在讨论如何更好地完成秸秆禁烧工作时,有人想到了上世纪70年代的人工压麦。“当时的人工压麦就是我们这个压麦机的灵感来源。那个时候人们并不需要担心秸秆禁烧的问题,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压平土地保证小麦长势。但是那时候往往需要两到三个人挑着家里的石磨一点一点将秸秆和土地压平实。”朱明芝说。
那么如何将效率低下的人工压麦变成机器压麦呢?侯河村党总支书记朱海平想了一个办法——通过农用拖拉机实现田头作业。朱海平组织村委会工作人员开动脑筋、共同设计,最终想出了使用金属滚筒代替传统石磨的方法。
尝试数十次终成压麦机
经过初步的设计,大家最终将机器主体设计成1.5米长的不锈钢滚筒。去年10月中旬,工作人员第一次尝试用拖拉机拖运滚筒的方式进行田头作业。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滚筒的重量太轻,并不足以压平土地。随后大家不断地增加滚筒的重量,却始终无法让滚筒的质量达到最佳标准。“滚筒太轻了没效果,太重了又增加了拖拉机作业的难度。”朱明芝说。
多次尝试后,村干们觉得不断微调滚筒重量的方式吃力不讨好。经过讨论,大家最终想出了在滚桶上方增加两个载重装置的方式。“在滚筒左右两侧的上方各增设一个载重装置。在里面加上黄沙,就可以轻松实现重量的微调,而不用再一次又一次设计滚筒的重量了。现在两个称重装置共有600斤左右。”朱明芝向记者展示了两个称重装置。装置呈漏斗形,内里装满了黄沙。
12月25日,村干们将压麦机成品第一次投入使用,对侯河村西六组的100多亩土地进行试验,初步试验效果较好。“制作一个压麦机只要几千元,比买一台捆草机要便宜许多。”朱明芝告诉记者,到今年初夏的时候,村委会将跟踪观察小麦长势,如果效果较好,将在全村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