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大咖”侯印:建家庭发电站每天发电40度
两年前,靖城街道东兴街社区的居民侯印,在自家屋顶架起了太阳能光伏板,成为我市第一个自发电并网的用户。今年,面对屋顶无处加放光伏板的窘境,又设计了屋檐发电系统。如今,侯印自家的小型发电站每天平均发电40度,算下来不仅能全部供应家中的所有用电,每月还能拿到几百元电费。
设计控的发明人生
在临港新村,侯印的家很好找,屋檐外,一片倾斜的太阳能光伏板,似乎宣告着主人的特殊爱好,而屋顶上壮观的光伏板,更让这个家庭发电站有了规模。西侧里屋内,满屋的设计图纸和一台电脑,是69岁的侯印的“老朋友”,用他的话说,和设计相处的时间,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太多了。
在这个房间内,侯印设计了自家厨房的自动淋水筷笼,还亲手设计了简易环保的吸油烟机,又买了辆电动车改装成太阳能新能源车……家中很多电器上,都有他改造调整的痕迹,处处都体现了他精巧的设计心思。
“年轻时做设计做惯了,退休了就开始在家里捣鼓。”侯印告诉记者,他曾在我市一家大型企业当研究所所长多年,因为爱钻研,侯印成了名副其实的“发明控”,也成为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的“发明大咖”。
发电站规模扩大
七年前,侯印开始研究太阳能光伏发电。但由于当时政策不成熟和技术原因,暂时搁置下来。2014年,长期关注政策的他在网上发现,单晶硅光伏板发电技术和配件已经成熟,便果断从网上花一万多元,订购了太阳能光伏板逆变器等组件。当年,侯印从设计、组装到运行,一手将这个家庭式的发电站建起来,用12块太阳能光伏板,供应了全家十多台电器的运行。
两年运行下来,侯印家平均每天可以发电10千瓦时,他尝到了清洁能源发电的甜头,打算扩大这个发电站的规模。可每户人家的屋顶空间有限,放满了光伏板后,就无处搭建更多的板子吸收更多光能。
“房子是死的,人是活的呀!”侯印说,他几番演算和研究资料发现,根据江苏地区的经纬度,可以推算太阳照射的角度,从而确定太阳能光伏板的安装角度,那么同理可以运用在任何可以斜装的太阳能板上。有了这个理论支撑,他开始对自家的屋檐动起了脑筋。果不其然,利用家中南侧的两块屋檐,他又拿出了两张设计图纸,加起来新增了32块太阳能光伏板。
每天能发电40度
2014年,侯印与我市供电公司签订《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低压发用电合同》,成为我市第一个自发电并网用户。在他家的独立电表上,每月发电的度数都有显示,记录显示,侯印家的发电站,最多的一天发电41度,平均发电量在40度左右。
昨天下午,秋日的阳光还有些火辣,记者走进侯印家二楼转角处,“呼呼”的转动声先传入耳中。侯印说,一听这个声音就知道,这会儿太阳能正在猛烈地转化成家用电。一旁,逆变器正在工作,微型电力监测仪上,显示着频率、电流和电压,保障“发电站”平稳安全运行。
侯印拿出一张银行的电子回单,单子上显示,今年9月底他收到了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泰州供电公司的一笔转账,金额为540.67元。也就是说,侯印发明的这个家庭发电站,每月还给他带来了这笔额外收入。“钱是小事,我最开心的是自己还能发挥余热,最大化地利用大自然的能源。”侯印大笑说。